完善农村金融机构政府监管对策研究--以天水秦州农村合作银行为例
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绪论 | 第13-20页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4-18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二) 案例分析法 | 第18页 |
(三) 比较分析法 | 第18页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一) 研究的重点 | 第18-19页 |
(二) 研究的难点 | 第19页 |
(三)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一章 农村金融机构政府监管的概念界定及理论 | 第20-28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一) 农村金融 | 第20-21页 |
(二) 金融监管 | 第21页 |
二、农村金融机构监管理论 | 第21-24页 |
(一) 市场失灵理论 | 第21-22页 |
(二)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第22-23页 |
(三) 不完全市场竞争理论 | 第23页 |
(四) 金融监管理论 | 第23-24页 |
三、政府对农村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 第24-28页 |
(一) 农村金融机构的复杂性 | 第25页 |
(二) 农村金融先天发展的制约性 | 第25-26页 |
(三) 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对称性 | 第26-28页 |
第二章 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监管现状 | 第28-38页 |
一、宏观层面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监管的状况 | 第28-32页 |
(一) 基于历史视角的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监管分析 | 第28-29页 |
(二) 基于制度视角的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监管分析 | 第29-30页 |
(三) 基于组织层面上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监管分析 | 第30-32页 |
二、以天水秦州农村合作银行为代表的监管现状分析 | 第32-38页 |
(一) 天水秦州农村合作银行的整体概述 | 第32-33页 |
(二) 天水秦州农村合作银行监管的方式 | 第33-36页 |
(三) 天水秦州农村合作银行监管的手段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农村金融机构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8-45页 |
一、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监管问题 | 第38-42页 |
(一) 农村金融机构监管法律制度不完善 | 第38-39页 |
(二) 农村金融机构监管主体责任不明确 | 第39-40页 |
(三) 农村金融机构监管内容不合理 | 第40页 |
(四) 农村金融机构监管模式落后 | 第40-41页 |
(五) 农村金融机构监管信息共享度低 | 第41-42页 |
二、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监管出现问题的原因 | 第42-45页 |
(一) 城乡差别阻碍了农村金融监管 | 第42-43页 |
(二) 农村金融机构政府监管方式单一 | 第43页 |
(三) 农村金融机构政府监管缺乏明确的价值理念 | 第43-44页 |
(四) 农村金融信用体系不健全 | 第44-45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机构政府监管体系的对策 | 第45-52页 |
一、强化监管认知,转变农村金融监管的理念 | 第45-46页 |
(一) 打破传统的农村金融机构监管理念 | 第45页 |
(二) 实行风险监管理念和谨慎经营理念 | 第45页 |
(三) 强化农村金融机构政府监管的公平理念 | 第45-46页 |
二、完善监管制度,打造全方位监管体系 | 第46-47页 |
(一) 优化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退出体系 | 第46页 |
(二) 督促农村金融机构加强内部监管和约束 | 第46-47页 |
(三) 推动农村金融监管法规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 第47页 |
三、营造监管环境,构建社会信用体系 | 第47-49页 |
(一)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 第47-48页 |
(二) 改善农村金融信用体系 | 第48-49页 |
四、明确监管内容,改进监管手段 | 第49-50页 |
(一) 制定差别化的农村金融机构监管手段 | 第49页 |
(二) 引导农村金融行业自律组织发挥辅助作用 | 第49-50页 |
(三) 创新农村金融监管手段 | 第50页 |
五、明确监管者主体,强化信息共享 | 第50-52页 |
(一) 明确农村金融机构监管主体 | 第50-51页 |
(二) 建立农村金融机构信息共享平台 | 第51-5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