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楠天然次生林单木生长规律及相容性生物量模型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9-18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1.3.1 林分生长模型研究 | 第10-12页 |
1.3.2 林业经营数表的编制 | 第12-13页 |
1.3.3 森林生物量研究 | 第13-15页 |
1.3.4 闽楠天然次生林研究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 | 第18-2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8-19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8页 |
2.1.3 气候土壤 | 第18页 |
2.1.4 森林资源 | 第18-19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19-23页 |
2.2.1 标准地设置与调查 | 第19页 |
2.2.2 树干解析 | 第19页 |
2.2.3 生物量的测定 | 第19页 |
2.2.4 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构建 | 第19-21页 |
2.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1-23页 |
3 闽楠单木生长规律及生长模型 | 第23-33页 |
3.1 闽楠单木生长规律分析 | 第23-27页 |
3.1.1 林木简单竞争指数计算 | 第23页 |
3.1.2 胸径生长规律 | 第23-25页 |
3.1.3 树高生长规律 | 第25页 |
3.1.4 材积生长规律 | 第25-26页 |
3.1.5 材积生长率规律 | 第26-27页 |
3.2 单木生长模型构建 | 第27-30页 |
3.2.1 单木生长模型的选取 | 第27页 |
3.2.2 胸径生长模型 | 第27-28页 |
3.2.3 树高生长模型 | 第28-29页 |
3.2.4 材积生长模型 | 第29页 |
3.2.5 材积生长率模型 | 第29-30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30-33页 |
3.3.1 林木生长规律 | 第30-31页 |
3.3.2 林木生长模型 | 第31-33页 |
4 闽楠经营数表的编制 | 第33-42页 |
4.1 单木生长过程表编制 | 第33页 |
4.2 一元材积表编制 | 第33-38页 |
4.2.1 一元材积模型选取 | 第33-35页 |
4.2.2 一元材积表 | 第35-38页 |
4.3 根径材积表编制 | 第38-40页 |
4.3.1 根径-胸径方程 | 第38页 |
4.3.2 根径材积模型 | 第38-39页 |
4.3.3 根径材积表模型的检验与比较 | 第39-40页 |
4.3.4 根径材积表 | 第40页 |
4.4 小结与讨论 | 第40-42页 |
5 闽楠单木生物量分配特征及相容性模型 | 第42-55页 |
5.1 生物量分配特征 | 第42-45页 |
5.1.1 枝条生物量分配特征 | 第42页 |
5.1.2 树冠生物量分配特征 | 第42-43页 |
5.1.3 全株生物量分配特征 | 第43-45页 |
5.2 各器官生物量与林木特征因子的相关关系 | 第45页 |
5.3 林木竞争对闽楠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 第45-47页 |
5.4 单木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构建 | 第47-52页 |
5.4.1 独立基础模型构建 | 第47-50页 |
5.4.2 相容性模型构建 | 第50-51页 |
5.4.3 独立基础模型与相容性模型比较 | 第51-52页 |
5.5 小结与讨论 | 第52-55页 |
5.5.1 生物量分配格局 | 第52-53页 |
5.5.2 相容性生物量模型构建 | 第53-55页 |
6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55-57页 |
6.1 结论 | 第55-56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个人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