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26页 |
1.1 红色书籍封面的概念界定及研究范围 | 第10页 |
1.2 研究背景与图像分类 | 第10-12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22页 |
1.4.1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4.2 文献综述总结 | 第21-22页 |
1.5 基本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2-25页 |
1.5.1 基本内容 | 第22-24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6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25-26页 |
1.6.1 重点 | 第25页 |
1.6.2 难点 | 第25页 |
1.6.3 创新点 | 第25-26页 |
2 图像学与红色书籍封面图像 | 第26-37页 |
2.1 图像学概述 | 第26-34页 |
2.1.1 图像学的起源与发展 | 第26-30页 |
2.1.2 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 | 第30-33页 |
2.1.3 图像学方法在中国的引介与应用 | 第33-34页 |
2.2 图像学方法对红色书籍封面图像研究的适用性 | 第34-37页 |
3 封面人物图像的类型及图像学分析 | 第37-87页 |
3.1 英雄模范人物图像 | 第37-54页 |
3.1.1 英雄模范概念溯源 | 第37-39页 |
3.1.2 新中国英雄模范的产生 | 第39-42页 |
3.1.3 红色书籍封面中的英雄模范人物图像 | 第42-54页 |
3.2 农民图像 | 第54-69页 |
3.2.1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美术中的农民图像 | 第54-60页 |
3.2.2 1949-1966年农民题材的艺术创作 | 第60-63页 |
3.2.3 红色书籍封面中的农民图像 | 第63-69页 |
3.3 士兵图像 | 第69-78页 |
3.3.1 1949-1966年士兵题材的文艺创作 | 第69-70页 |
3.3.2 红色书籍封面中的士兵图像 | 第70-78页 |
3.4 工人图像 | 第78-86页 |
3.4.1 中国工人阶级的发展历史 | 第78-80页 |
3.4.2 红色书籍封面中的工人图像 | 第80-86页 |
小结 | 第86-87页 |
4 封面场景图像的类型及图像学分析 | 第87-107页 |
4.1 革命战争场景 | 第87-96页 |
4.1.1 1949-1966年革命战争图像的创作背景 | 第87-89页 |
4.1.2 红色书籍封面中革命战争场景图像 | 第89-96页 |
4.2 生产建设场景 | 第96-106页 |
4.2.1 1949-1966年的社会主义生产建设 | 第96-97页 |
4.2.2 红色书籍封面中的生产建设场景图像 | 第97-106页 |
小结 | 第106-107页 |
5 1949-1966年红色书籍封面的图像特征及其历史意义 | 第107-122页 |
5.1 1949-1966年红色书籍封面图像的视觉表征 | 第107-116页 |
5.1.1 封面图像的创作形式 | 第107-113页 |
5.1.2 封面图像对同时期美术作品的借鉴 | 第113-116页 |
5.2 1949-1966年红色书籍封面的图像主题及其当代借鉴意义 | 第116-121页 |
5.2.1 封面图像主题内涵 | 第116-119页 |
5.2.2 红色书籍封面图像研究对当代艺术的借鉴意义 | 第119-121页 |
小结 | 第121-122页 |
结论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8页 |
附录A 图片来源 | 第128-132页 |
附录B 1949-1966年红色书籍封面图像 | 第132-138页 |
附录C 中国文联出版社编审皮远乡访谈录 | 第138-145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