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4-16页 |
临床研究 | 第16-23页 |
1.病例的筛选 | 第16-18页 |
2.研究的方法 | 第18-20页 |
3.临床观察指标 | 第20-21页 |
3.1 安全性检测 | 第20页 |
3.2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 | 第20-21页 |
3.3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 | 第21页 |
3.4 功能综合评定量表运动功能评分(FCA) | 第21页 |
3.5 疗效判定的标准 | 第21页 |
3.6 疗效评定时间 | 第21页 |
4.安全性评价 | 第21-22页 |
5.意外情况处理 | 第22页 |
6.质量的控制及保证 | 第22页 |
7.患者的权益保护及伦理审查 | 第22页 |
8.统计与分析 | 第22-23页 |
研究结果 | 第23-29页 |
1.两组治疗前后的疗效评定及量表评分 | 第23-26页 |
2.安全性指标观察 | 第26-27页 |
3.完成情况 | 第27页 |
4.结果分析 | 第27页 |
4.1 疗效比较 | 第27页 |
4.2 NIHSS结果比较 | 第27页 |
4.3 NDS评分比较 | 第27页 |
4.4 FCA评分比较 | 第27页 |
5.结论 | 第27-29页 |
讨论 | 第29-47页 |
1.中医学对于中风偏瘫的认识 | 第29-30页 |
2.中医学对缺血性中风偏瘫的病因病机分析 | 第30-35页 |
2.1 中风偏瘫的病因 | 第30-32页 |
2.2 中风偏瘫的病机 | 第32-35页 |
3.中医学对缺血性卒中偏瘫的治疗 | 第35-38页 |
3.1 中医内治法 | 第35-36页 |
3.2 中医的外治法 | 第36-38页 |
4.现代医学对缺血性卒中偏瘫的研究现状 | 第38-42页 |
4.1 西医对缺血性卒中的偏瘫理解 | 第39页 |
4.2 缺血性卒中偏瘫的生理病理相关机制浅析 | 第39-41页 |
4.3 缺血性卒中弛缓性偏瘫的治疗方法 | 第41-42页 |
5.选穴的依据 | 第42-45页 |
5.1 督脉与心、脑、肾脏腑的关系 | 第43页 |
5.2 督脉与经络的关系 | 第43页 |
5.3 督脉选穴的理论依据 | 第43-45页 |
6.康复治疗的理论依据 | 第45页 |
7.缺血性卒中弛缓性偏瘫相关量表的选择依据 | 第45-46页 |
8.临床研究的基础 | 第46-47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5页 |
综述 | 第55-61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附录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个人简介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