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选题的背景 | 第11页 |
1.2 国内外典型连续倒塌事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典型倒塌事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典型倒塌事件 | 第13-14页 |
1.3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3.1 试验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2 理论及数值模拟研究 | 第16-17页 |
1.3.3 小结 | 第17-18页 |
1.4抗连续倒塌规范的规定 | 第18-20页 |
1.4.1 《建筑和其他结构最小设计荷载》(ASCE7-2005) | 第18页 |
1.4.2 《建筑规范对结构混凝土的要求》(ACI318-08) | 第18页 |
1.4.3 《建筑结构防止连续倒塌设计》(UFC4-023-03) | 第18-19页 |
1.4.4 美国公共事务管理局指南(GSA2003) | 第19页 |
1.4.5 小结 | 第19-20页 |
1.5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第二章 OpenSees模型建立及验证 | 第22-34页 |
2.1 OpenSees有限元程序简介 | 第22页 |
2.2 OpenSees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2-28页 |
2.2.1 混凝土本构模型及参数确定 | 第23-25页 |
2.2.2 钢筋本构模型及参数确定 | 第25-26页 |
2.2.3 截面模型 | 第26-27页 |
2.2.4 单元模型 | 第27-28页 |
2.3 OpenSees有限元模型试验验证 | 第28-33页 |
2.3.1 梁构件试验验证 | 第28-30页 |
2.3.2 单层框架试验验证 | 第30-31页 |
2.3.3 多层框架试验验证 | 第31-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平面框架连续倒塌分析 | 第34-50页 |
3.1 设计模型 | 第34-35页 |
3.2 非线性静力Pushdown分析 | 第35页 |
3.3 构件失效准则 | 第35-37页 |
3.3.1 构件失效准则的设定 | 第35-36页 |
3.3.2 构件失效准则合理性验证 | 第36-37页 |
3.4 结构参数对结构抗倒塌承载力的影响 | 第37-46页 |
3.4.1 楼层层数对结构抗倒塌承载力的影响 | 第37-40页 |
3.4.2 拆除不同楼层中柱对结构抗倒塌承载力的影响 | 第40-42页 |
3.4.3 拆除不同平面位置柱对结构抗倒塌承载力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4 楼层层高对结构抗倒塌承载力的影响 | 第43-45页 |
3.4.5 侧向跨数对结构承载力的影响 | 第45-46页 |
3.5 连续倒塌机制分析 | 第46-48页 |
3.5.1 压拱机制 | 第46-47页 |
3.5.2 悬链线机制 | 第47页 |
3.5.3 空腹梁作用 | 第47-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损伤结构可靠度分析 | 第50-62页 |
4.1 引言 | 第50-51页 |
4.2 结构体系失效模式 | 第51-53页 |
4.2.1 串联体系 | 第51页 |
4.2.2 并联体系 | 第51-52页 |
4.2.3 串并联混合体系 | 第52页 |
4.2.4 失效模式确定 | 第52-53页 |
4.3 结构体系可靠度计算方法 | 第53-55页 |
4.3.1 基本假定 | 第53页 |
4.3.2 Monte-Carlo模拟方法 | 第53页 |
4.3.3 功能函数的建立 | 第53-54页 |
4.3.4 承载力放大系数 | 第54页 |
4.3.5 相关性假定 | 第54-55页 |
4.4 随机变量及荷载效应组合 | 第55-56页 |
4.4.1 抗力随机变量的分布 | 第55-56页 |
4.4.2 荷载随机变量的分布 | 第56页 |
4.4.3 荷载效应组合 | 第56页 |
4.5 损伤结构条件失效概率 | 第56-61页 |
4.5.1 不同楼层层数框架结构 | 第56-58页 |
4.5.2 不同楼层位置框架结构 | 第58-59页 |
4.5.3 不同平面位置框架结构 | 第59页 |
4.5.4 不同楼层层高框架结构 | 第59-60页 |
4.5.5 不同侧向跨数框架结构 | 第60-61页 |
4.6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