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冷杉属植物群落全球对比分析与世界遗产价值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前言 | 第8-10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10-23页 |
1 植物群落 | 第10页 |
2 世界自然遗产中的生物生态价值标准 | 第10-11页 |
3 满足生物生态标准的遗产地植物群落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4 冷杉属植物与亚热带珍稀濒危冷杉 | 第13-15页 |
5 植物群落及梵净山冷杉研究进展与展望 | 第15-23页 |
5.1 文献获取与论证 | 第15-18页 |
5.2 研究阶段划分 | 第18-19页 |
5.3 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 第19-22页 |
5.4 当前需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 第22-23页 |
二 研究设计 | 第23-30页 |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3-24页 |
1.1 研究目标 | 第23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3 研究特点、科技难点与创新点 | 第24页 |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24-26页 |
2.1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第26-28页 |
3.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 第26-28页 |
3.2 研究区概况 | 第28页 |
4 材料数据获取与可信度分析 | 第28-30页 |
4.1 材料数据获取 | 第28-29页 |
4.2 可信度与可行性分析 | 第29-30页 |
三 梵净山冷杉分布区的生境特征 | 第30-34页 |
1 研究内容与指标 | 第30-32页 |
1.1 气候指标 | 第30-31页 |
1.2 地理环境指标 | 第31-32页 |
2 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2.1 梵净山冷杉分布区的气候特征 | 第32-33页 |
2.2 梵净山冷杉分布区的立地条件 | 第33-34页 |
四 梵净山冷杉种群特征 | 第34-41页 |
1 研究内容与指标 | 第34-36页 |
1.1 种群年龄结构 | 第34页 |
1.2 种群分布格局 | 第34-35页 |
1.3 种群结构动态类型 | 第35-36页 |
2 结果分析 | 第36-41页 |
2.1 梵净山冷杉种群的年龄结构特征 | 第36-38页 |
2.2 梵净山冷杉种群的数量特征与地理分布格局 | 第38-39页 |
2.3 梵净山冷杉种群的结构类型与动态 | 第39页 |
2.4 梵净山冷杉种群的起源与变迁 | 第39-41页 |
五 梵净山冷杉群落特征 | 第41-46页 |
1 研究内容与指标 | 第41-42页 |
1.1 物种组成与物种多样性 | 第41页 |
1.2 群落生活型谱 | 第41页 |
1.3 群落空间结构划分 | 第41-42页 |
2 结果分析 | 第42-46页 |
2.1 梵净山冷杉群落物种组成与物种多样性 | 第42-43页 |
2.2 梵净山冷杉群落生活型组成与群落外貌 | 第43-44页 |
2.3 梵净山冷杉群落的垂直空间结构 | 第44-46页 |
六 梵净山冷杉属植物群落的全球对比分析 | 第46-54页 |
1 比较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46-48页 |
1.1 比较对象选择与概况 | 第46-47页 |
1.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47-48页 |
2 梵净山冷杉与其他亚热带珍稀濒危冷杉的对比分析 | 第48-54页 |
2.1 生境特征比较 | 第48-50页 |
2.2 种群特征比较 | 第50-51页 |
2.3 群落特征比较 | 第51-52页 |
2.4 对比结论 | 第52-54页 |
七 梵净山冷杉群落的世界遗产价值与保护 | 第54-59页 |
1 梵净山冷杉群落的世界遗产价值 | 第54-56页 |
1.1 记录了梵净山的生态过程 | 第54页 |
1.2 丰富了梵净山的植物物种多样性 | 第54-55页 |
1.3 中亚热带地区唯一成林的珍稀濒危冷杉群落 | 第55页 |
1.4 增添了梵净山的自然美 | 第55-56页 |
2 梵净山冷杉种群与群落的保护建议 | 第56-59页 |
2.1 保护现状与受威胁程度 | 第56-58页 |
2.2 保护措施建议 | 第58-59页 |
八 结论与讨论 | 第59-62页 |
1 结论 | 第59-60页 |
2 讨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