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插图索引 | 第11-13页 |
| 附表索引 | 第13-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23页 |
| ·选题的背景 | 第14-16页 |
| ·城市化与城市再开发 | 第14-15页 |
|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必要性 | 第15-16页 |
| ·商业建筑功能多样化与复合化 | 第16页 |
|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6-17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7页 |
| ·研究目标和方法体系 | 第17-20页 |
|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 ·研究的方法体系 | 第17-18页 |
| ·研究的逻辑框架 | 第18-20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0-21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21-23页 |
| 第2章 概念及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23-32页 |
| ·相关概念辨析 | 第23-26页 |
| ·轨道交通节点 | 第23-25页 |
| ·大型商业建筑 | 第25-26页 |
| ·各概念之间的互动关系 | 第26-27页 |
| ·轨道交通节点对大型商业建筑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大型商业建筑对轨道交通节点的影响 | 第27页 |
| ·相关理论借鉴 | 第27-31页 |
| ·城市意象理论 | 第27-28页 |
| ·城市触媒理论 | 第28-29页 |
| ·以公交为主的用地模式(TOD)理论 | 第29-30页 |
| ·点—轴线空间结构系统理论 | 第30-31页 |
| ·研究概念、区域与时间范围界定 | 第31-32页 |
| ·研究概念 | 第31页 |
| ·研究的区域和时间范围 | 第31-32页 |
| 第3章 轨道交通与商业建筑的空间连接概况 | 第32-47页 |
| ·国内外轨道交通节点与大型商业建筑空间连接建设现状 | 第32-41页 |
| ·已建型节点 | 第32-37页 |
| ·在建型节点 | 第37-39页 |
| ·拟建型节点 | 第39-40页 |
| ·国外项目的启示 | 第40-41页 |
| ·我国轨道交通节点与大型商业建筑空间连接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41-43页 |
| ·对连接空间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第41页 |
| ·连接空间的交通可达性差 | 第41-42页 |
| ·连接空间的功能形式单一 | 第42-43页 |
| ·缺乏针对性的城市设计 | 第43页 |
| ·影响连接空间建设的关键因素 | 第43-45页 |
| ·城市规划层面 | 第43页 |
| ·建筑设计层面 | 第43-44页 |
| ·城市设计层面 | 第44-45页 |
| ·管理制度层面 | 第45页 |
| ·其他层面 | 第45页 |
| ·小结 | 第45-47页 |
| 第4章 轨道交通与商业建筑的空间连接模式 | 第47-61页 |
| ·连接模式的设计内容 | 第47-54页 |
| ·设计原则 | 第47-49页 |
| ·设计要点 | 第49页 |
| ·基础分析 | 第49-52页 |
| ·空间组织 | 第52-54页 |
| ·连接模式的功能类型分析 | 第54-56页 |
| ·"交通型"连接模式 | 第54-55页 |
| ·"商业型"连接模式 | 第55页 |
| ·"多功能型"连接模式 | 第55-56页 |
| ·连接模式的平面类型分析 | 第56-58页 |
| ·"围合型"连接模式 | 第56-57页 |
| ·"并列型"连接模式 | 第57页 |
| ·"包含型"连接模式 | 第57-58页 |
| ·连接模式的空间类型分析 | 第58-60页 |
| ·"通道式"连接模式 | 第58页 |
| ·"开放式"连接模式 | 第58-59页 |
| ·"网络式"连接模式 | 第59-60页 |
| ·小结 | 第60-61页 |
| 第5章 连接模式的实证研究及应用 | 第61-71页 |
| ·长沙五一广场商圈的现状及轨道交通发展 | 第61-64页 |
| ·五一广场商圈的历史及现状 | 第61-63页 |
| ·轨道交通建设与发展 | 第63-64页 |
| ·连接模式的实证研究及应用 | 第64-69页 |
| ·连接模式的适用性分析 | 第64-67页 |
| ·连接模式的空间策略 | 第67-69页 |
| ·连接模式的相关建议 | 第69页 |
| ·五一广场的未来发展趋势 | 第69-70页 |
| ·向规模化、立体化、多功能化方向发展 | 第69-70页 |
| ·向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方向发展 | 第70页 |
| ·城市设计层面趋于成熟化 | 第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结论 | 第71-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致谢 | 第77-78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8-79页 |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