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第10-14页 |
1 前言 | 第14-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20页 |
1.1.1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 第14页 |
1.1.2 冠心病的介入治疗现状 | 第14-15页 |
1.1.3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认知状况 | 第15-16页 |
1.1.4 报告结局(PRO)的概念 | 第16-17页 |
1.1.5 报告结局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1.6 健康教育干预与患者的报告结局(PRO) | 第19-20页 |
1.2 理论框架 | 第20-21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21-22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2-33页 |
2.1 研究类型 | 第22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22-23页 |
2.2.1 研究总体与样本 | 第22页 |
2.2.2 纳入标准 | 第22-23页 |
2.2.3 排除标准 | 第23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4 研究方法 | 第24-29页 |
2.4.1 干预方法、内容及方式 | 第24页 |
2.4.2 对照组 | 第24-26页 |
2.4.3 干预组(个性化健康教育) | 第26-29页 |
2.5 研究工具 | 第29-31页 |
2.5.1 一般资料调查表 | 第29页 |
2.5.2 自制冠心病高危因素认知问卷 | 第29-30页 |
2.5.3 PCI术后依从性问卷 | 第30页 |
2.5.4 患者症状、满意度、躯体活动和疾病认知问卷 | 第30页 |
2.5.5 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 | 第30-31页 |
2.6 资料收集 | 第31页 |
2.7 质量控制 | 第31页 |
2.8 伦理原则 | 第31-32页 |
2.9 统计学方法 | 第32-33页 |
3 结果 | 第33-45页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情况 | 第33-37页 |
3.1.1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 | 第33-34页 |
3.1.2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资料对比 | 第34-35页 |
3.1.3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临床疾病资料调查结果 | 第35-37页 |
3.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各项情况对比 | 第37-43页 |
3.2.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认知及各维度得分对比 | 第37-39页 |
3.2.2 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结局问卷得分 | 第39-40页 |
3.2.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焦虑得分对比 | 第40页 |
3.2.4 干预后两组患者血压对比 | 第40-41页 |
3.2.5 干预后两组患者血糖对比 | 第41页 |
3.2.6 干预后两组患者血脂对比 | 第41-42页 |
3.2.7 干预3个月、6个月后两组患者依从性及各维度比较 | 第42-43页 |
3.3 两组患者干预效果组内比较 | 第43-45页 |
3.3.1 焦虑状况组内效应及交互效应的比较 | 第43页 |
3.3.2 认知状况组内效应及交互效应的比较 | 第43-44页 |
3.3.3 结局状况组内效应及交互效应的比较 | 第44-45页 |
4 讨论 | 第45-51页 |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特征 | 第45页 |
4.2 两组患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 | 第45-46页 |
4.3 个性化健康教育对干预效果分析 | 第46-49页 |
4.3.1 个性化健康教育对心血管危险因素认知情况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2 个性化健康教育对焦虑情况的影响 | 第47页 |
4.3.3 个性化健康教育对症状、满意度、躯体活动及疾病认知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4 个性化健康教育对依从性的影响 | 第48页 |
4.3.5 个性化健康教育对血压、血糖和血脂的影响 | 第48-49页 |
4.4 个性化健康教育的优势 | 第49页 |
4.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9-51页 |
4.5.1 不足 | 第49-50页 |
4.5.2 展望 | 第50-51页 |
5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文献综述 | 第56-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附录 | 第65-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