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基督教论文--对基督教的分析与研究论文

嵌入网络的信仰皈依--基于“尊主为圣”微信群组的民族志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9-19页
    0.1 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0.1.1 基督教信仰与民众生活联系紧密第9页
        0.1.2 基督教信仰实践与网络技术的结合第9页
        0.1.3 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0.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10-14页
        0.2.1 国外网络宗教研究第10-12页
        0.2.2 国内网络宗教的研究第12-13页
        0.2.3 民俗与技术视角研究第13-14页
    0.3 研究意义和不足之处第14-16页
        0.3.1 研究意义第14-15页
        0.3.2 创新和不足之处第15-16页
    0.4 相关术语和概念表述第16页
        0.4.1 网络教会第16页
        0.4.2 家庭教会第16页
        0.4.3 技术世界第16页
    0.5 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第16-19页
        0.5.1 虚拟民族志第16-18页
        0.5.2 田野调查法第18-19页
1 家庭教会到网络教会——基督教信仰空间的变迁第19-30页
    1.1 郭庄概况第19-20页
        1.1.1 地理与基础设施第19页
        1.1.2 生产生活第19-20页
        1.1.3 姻亲制度第20页
    1.2 郭庄村家庭教会的实证研究——家庭教会第20-25页
    1.3“尊主为圣”——网络教会的实证研究第25-30页
2 数字化的信仰网络——网络教会的“地方依恋”第30-32页
    2.1 网络教会的地方性第30-31页
    2.2 网络教会的地方依恋第31-32页
3“网络教会”的信仰实践第32-44页
    3.1 传统信仰仪式在网络空间的再现第32-36页
    3.2 秩序:网络教会的“空间隐喻”第36-37页
    3.3 网络教会空间的扩展第37-41页
    3.4 小结:网络教会中信仰的延展第41-44页
4 技术与信仰——拒绝与融合第44-47页
    4.1 技术的介入强化信仰第44-45页
    4.2 技术对原有的信仰形态的改变第45-46页
    4.3 技术区隔第46页
    4.4 缺席的在场:网络教会的发生机制及其关系第46-47页
结论与思考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致谢第51-5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与科研情况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近代本愿寺教团在中国东北地区布教活动研究(1894-1945)
下一篇:马克思生态哲学及在当代中国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