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前言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8-27页 |
1.1 中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 第18-21页 |
1.1.1 古代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 第18页 |
1.1.2 中风的中医病因病机 | 第18-20页 |
1.1.3 中风病的针灸选穴 | 第20-21页 |
1.2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认识 | 第21-27页 |
1.2.1 现代医学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认识 | 第21-22页 |
1.2.2 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2.3 脑缺血再灌注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 第23-24页 |
1.2.4 JNK信号转导通路在脑缺血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27-52页 |
2.1 实验动物及材料 | 第27-28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7-28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8-34页 |
2.2.1 实验动物分组 | 第28-29页 |
2.2.2 模型制备 | 第29-30页 |
2.2.3 电针治疗方法 | 第30-31页 |
2.2.4 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第31页 |
2.2.5 形态学检测 | 第31-33页 |
2.2.6 细胞凋亡检测 | 第33页 |
2.2.7 p-JNK表达水平检测 | 第33-34页 |
2.2.8 统计方法 | 第34页 |
2.3 结果 | 第34-44页 |
2.3.1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影响 | 第34-36页 |
2.3.2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形态学影响 | 第36-40页 |
2.3.3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指数的影响 | 第40-42页 |
2.3.4 电针对缺血再灌注大鼠p-JNK表达的影响 | 第42-44页 |
2.4 讨论 | 第44-52页 |
2.4.1 动物及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44-45页 |
2.4.2 观察时间段及电针介入时间的选择 | 第45-46页 |
2.4.3 电针穴位及参数的选择 | 第46-47页 |
2.4.4 电针抗脑缺血再灌注与行为学 | 第47-48页 |
2.4.5 电针抗脑缺血再灌注与脑组织形态学 | 第48页 |
2.4.6 电针抗脑缺血再灌注与细胞凋亡 | 第48-50页 |
2.4.7 电针抗脑缺血再灌注与p-JNK表达 | 第50-51页 |
2.4.8 细胞凋亡与p-JNK表达 | 第51-52页 |
第三章 小结 | 第52-54页 |
3.1 结论 | 第52页 |
3.2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52-53页 |
3.3 不足及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附录中英文缩略表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