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皮科论文--现代医学皮肤病、性病论文

薏苓化湿汤内服外敷治疗急性湿疹(湿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略词表第9-10页
前言第10-11页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第11-42页
    1.研究目的第11页
    2.资料与标准第11-13页
        2.1 病例来源第11页
        2.2 诊断标准第11-12页
            2.2.1 中医诊断标准第11-12页
            2.2.2 西医诊断标准第12页
        2.3 纳入标准第12页
        2.4 排除标准第12页
        2.5 脱落与剔除标准第12-13页
        2.6 中止研究标准第13页
    3.研究方法与设计第13-21页
        3.1 调查表的制定第13-14页
        3.2 估算样本量第14页
        3.3 随机分组法第14页
        3.4 治疗方案第14-16页
            3.4.1 基础治疗第14-15页
            3.4.2 治疗组第15页
            3.4.3 对照组第15-16页
            3.4.4 湿敷注意事项第16页
        3.5 生活调护第16页
        3.6 观察方法及疗程第16页
        3.7 临床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第16-19页
            3.7.1 瘙痒程度第17页
            3.7.2 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指数(EASI评分)第17-19页
            3.7.3 中医次症第19页
        3.8 总疗效判定标准第19-20页
        3.9 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第20页
        3.10 复发情况第20-21页
        3.11 统计方法第21页
    4.结果与分析第21-30页
        4.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第21-23页
            4.1.1 基线的比较分析第22-23页
        4.2 治疗结果分析第23-29页
            4.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瘙痒评分比较分析第23-25页
            4.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EASI评分比较分析第25-26页
            4.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次症评分比较分析第26-27页
            4.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评分比较分析第27-29页
            4.2.5 两组患者总疗效比较分析第29页
        4.3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比较分析第29-30页
        4.4 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分析第30页
    5.讨论第30-39页
        5.1 本次临床研究中使用的中成药第30页
        5.2 导师对急性湿疹(湿热型)的认识概述第30-33页
            5.2.1 导师对急性湿疹(湿热型)病因病机的认识第31页
            5.2.2 导师对急性湿疹(湿热型)的治疗见解第31-32页
            5.2.3 日常调摄第32-33页
        5.3 薏苓化湿汤的方解释义第33页
        5.4 薏苓化湿汤治疗急性湿疹(湿热型)的中医机理初探第33-35页
        5.5 薏苓化湿汤治疗急性湿疹(湿热型)的现代医学机理初探第35-39页
    6.结语第39-40页
        6.1 结论第39页
        6.2 亮点及创新第39-40页
    7.问题与展望第40-42页
        7.1 问题第40页
        7.2 展望第40-42页
致谢第42-43页
参考文献(一)第43-47页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第47-79页
    参考文献(二)第73-79页
附录一 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第79-80页
附录二 临床观测表第80-82页
附录三 随访记录表第82-83页
附录四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3-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加味龙胆泻肝汤联合刺络放血疗法治疗肝郁化火型神经性皮炎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穴位埋线联合化浊生发饮治疗雄激素性秃发(阴虚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