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案例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相关概念 | 第12-14页 |
1.2.1 水生植物 | 第12-13页 |
1.2.2 湿生植物 | 第13页 |
1.2.3 水湿生植物 | 第13页 |
1.2.4 水湿生木本植物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3.1 耐水湿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1 野外观察和调查法 | 第14-15页 |
1.3.1.2 生理指标测定法 | 第15页 |
1.3.1.3 人工控制水湿或水位法 | 第15-16页 |
1.3.2 耐水湿机理研究 | 第16页 |
1.3.2.1 形态适应 | 第16页 |
1.3.2.2 代谢适应 | 第16页 |
1.3.3 耐水湿评价标准 | 第16-17页 |
1.3.3.1 耐水湿分级 | 第16-17页 |
1.3.3.2 评价方法 | 第17页 |
1.3.4 水湿生植物景观 | 第17-18页 |
1.3.4.1 注重生态与演替 | 第17页 |
1.3.4.2 注重植物景观配置 | 第17-18页 |
1.3.4.3 注重园艺品种开发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4.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5.1 文献检索法 | 第19页 |
1.5.2 实地调查法 | 第19页 |
1.5.3 定性分析法 | 第19-20页 |
1.5.4 实测绘图法 | 第20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2 水湿生木本植物资源 | 第21-32页 |
2.1 资源分布 | 第21-23页 |
2.1.1 湿地分类与分区 | 第21-23页 |
2.1.2 资源分布 | 第23页 |
2.2 动态演变 | 第23-25页 |
2.2.1 沼泽湿地的形成 | 第24页 |
2.2.1.1 陆地沼泽化 | 第24页 |
2.2.1.2 水域沼泽化 | 第24页 |
2.2.2 沼泽湿地的演变 | 第24-25页 |
2.3 分布规律 | 第25-26页 |
2.3.1 圈状分布 | 第25页 |
2.3.2 带状分布 | 第25-26页 |
2.3.3 斑块状分布 | 第26页 |
2.4 植物类型与分布 | 第26-27页 |
2.5 典型种类分析 | 第27-32页 |
2.5.1 水杉属 | 第27-28页 |
2.5.1.1 种类与分布 | 第27-28页 |
2.5.1.2 景观特点与应用 | 第28页 |
2.5.2 落羽杉属 | 第28页 |
2.5.2.1 种类与分布 | 第28页 |
2.5.2.2 景观特点与应用 | 第28页 |
2.5.3 水松属 | 第28页 |
2.5.3.1 种类与分布 | 第28页 |
2.5.3.2 景观特点与应用 | 第28页 |
2.5.4 落叶松属 | 第28-29页 |
2.5.4.1 种类与分布 | 第28-29页 |
2.5.4.2 景观特点与应用 | 第29页 |
2.5.5 柳属 | 第29页 |
2.5.5.1 种类与分布 | 第29页 |
2.5.5.2 景观特点与应用 | 第29页 |
2.5.6 桦木属 | 第29-30页 |
2.5.6.1 种类与分布 | 第29-30页 |
2.5.6.2 景观特点与应用 | 第30页 |
2.5.7 桤木属 | 第30页 |
2.5.7.1 种类与分布 | 第30页 |
2.5.7.2 景观特点与应用 | 第30页 |
2.5.8 榕属 | 第30-32页 |
2.5.8.1 种类与分布 | 第30-31页 |
2.5.8.2 景观特点与应用 | 第31-32页 |
3 水湿生木本植物功能 | 第32-39页 |
3.1 生态功能 | 第32-34页 |
3.1.1 影响水文 | 第32页 |
3.1.2 转化有机物 | 第32-33页 |
3.1.3 形成小气候 | 第33页 |
3.1.4 维持生物多样性 | 第33-34页 |
3.2 景观功能 | 第34-37页 |
3.2.1 增加垂直空间变化 | 第34-35页 |
3.2.2 突出植物空间主题 | 第35页 |
3.2.3 丰富植物空间色彩 | 第35-37页 |
3.3 人文功能 | 第37-39页 |
3.3.1 增强人与植物的关系 | 第37-38页 |
3.3.2 增添文化内涵 | 第38页 |
3.3.3 深化意象感知 | 第38-39页 |
4 案例分析 | 第39-95页 |
4.1 天然湿地 | 第39-55页 |
4.1.1 塔里木河 | 第39-42页 |
4.1.1.1 基本概况 | 第39-40页 |
4.1.1.2 胡杨植物群落 | 第40-42页 |
4.1.1.3 问题与保护 | 第42页 |
4.1.2 大兴安岭 | 第42-45页 |
4.1.2.1 基本概况 | 第42-43页 |
4.1.2.2 兴安落叶松植物群落 | 第43-45页 |
4.1.2.3 问题与保护 | 第45页 |
4.1.3 九寨沟 | 第45-50页 |
4.1.3.1 基本概况 | 第45-47页 |
4.1.3.2 柳灌丛植物群落 | 第47-48页 |
4.1.3.3 问题与保护 | 第48-50页 |
4.1.4 望东垟高山湿地 | 第50-53页 |
4.1.4.1 基本概况 | 第50-51页 |
4.1.4.2 江南桤木植物群落 | 第51-52页 |
4.1.4.3 问题与保护 | 第52-53页 |
4.1.5 荔波小七孔风景区 | 第53-55页 |
4.1.5.1 基本概况 | 第53-54页 |
4.1.5.2 水上森林 | 第54-55页 |
4.1.5.3 问题与保护 | 第55页 |
4.2 湿地公园 | 第55-74页 |
4.2.1 西溪湿地 | 第55-63页 |
4.2.1.1 基本概况 | 第55-56页 |
4.2.1.2 景观特色 | 第56-57页 |
4.2.1.3 节点分析 | 第57-63页 |
4.2.1.4 小结 | 第63页 |
4.2.2 江洋畈生态公园 | 第63-68页 |
4.2.2.1 基本概况 | 第63页 |
4.2.2.2 景观特色 | 第63-65页 |
4.2.2.3 节点分析 | 第65-67页 |
4.2.2.4 小结 | 第67-68页 |
4.2.3 青山湖国家森林公园 | 第68-74页 |
4.2.3.1 基本概况 | 第68页 |
4.2.3.2 景观特色 | 第68-71页 |
4.2.3.3 节点分析 | 第71-74页 |
4.2.3.4 小结 | 第74页 |
4.3 植物园 | 第74-91页 |
4.3.1 杭州植物园 | 第76-78页 |
4.3.1.1 基本概况 | 第76页 |
4.3.1.2 景观特色 | 第76页 |
4.3.1.3 节点分析 | 第76-78页 |
4.3.1.4 小结 | 第78页 |
4.3.2 宁波植物园 | 第78-91页 |
4.3.2.1 基本概况 | 第78-79页 |
4.3.2.2 景观特色 | 第79-87页 |
4.3.2.3 节点分析 | 第87-91页 |
4.3.2.4 小结 | 第91页 |
4.4 其他案例 | 第91-95页 |
4.4.1 李中水上森林公园 | 第91-92页 |
4.4.2 珠海竹洲村 | 第92页 |
4.4.3 新会小鸟天堂 | 第92-93页 |
4.4.4 西溪南村 | 第93页 |
4.4.5 香港湿地公园 | 第93-95页 |
5 水湿生木本植物景观营造方法 | 第95-105页 |
5.1 影响因素 | 第95页 |
5.1.1 客观因素 | 第95页 |
5.1.2 主观因素 | 第95页 |
5.2 营造原则 | 第95-96页 |
5.2.1 生态性原则 | 第95-96页 |
5.2.2 艺术性原则 | 第96页 |
5.2.3 经济性原则 | 第96页 |
5.2.4 功能性原则 | 第96页 |
5.2.5 可持续性原则 | 第96页 |
5.3 营造特色 | 第96-98页 |
5.3.1 师法自然,景韵天成 | 第96页 |
5.3.2 立意为先,彰显特色 | 第96-97页 |
5.3.3 空间营造,疏密有致 | 第97页 |
5.3.4 生境多样,生态和谐 | 第97-98页 |
5.3.5 四季观景,寓情于景 | 第98页 |
5.4 景观类型与营造策略 | 第98-105页 |
5.4.1 生产型 | 第98-101页 |
5.4.2 生态型 | 第101-102页 |
5.4.3 景观型 | 第102-103页 |
5.4.4 文化型 | 第103-104页 |
5.4.5 综合型 | 第104-10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8页 |
6.1 结论 | 第105-106页 |
6.1.1 资源丰富,引种常绿 | 第105页 |
6.1.2 类型多样,特色鲜明 | 第105页 |
6.1.3 科学保护,地域营造 | 第105-106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106页 |
6.3 展望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3页 |
附录一:文中水湿生木本植物名录表 | 第113-119页 |
附录二:西溪湿地样点调查表 | 第119-120页 |
附录三:青山湖样点调查表 | 第120-121页 |
附录四:青山湖样点各项指标 | 第121-124页 |
附录五:宁波植物园水上森林平面图 | 第124-127页 |
个人简介 | 第127-128页 |
导师简介 | 第128-129页 |
致谢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