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导论 | 第10-2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4页 |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二)警务信息服务作用 | 第13-14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4页 |
(一)解决实战问题 | 第14页 |
(二)提供理论依据 | 第14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一)现有的警务信息理论研究 | 第14-18页 |
(二)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治理的研究 | 第18-23页 |
(三)文献分析及本文立意 | 第23页 |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 第23-25页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使用理论与分析框架 | 第25-31页 |
一、核心概念 | 第25-26页 |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案件的概念 | 第25页 |
(二)警务信息服务概念 | 第25-26页 |
二、使用理论 | 第26-29页 |
(一)政府工具论 | 第26-27页 |
(二)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27页 |
(三)公共治理理论 | 第27-28页 |
(四)信息传播理论 | 第28-29页 |
三、分析框架 | 第29-31页 |
第三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治理中警务信息服务的现状 | 第31-39页 |
一、案件办理中的电子警务革新发展 | 第31-32页 |
二、公共服务中的信息服务方式转变 | 第32-34页 |
三、先进的研判渠道、数据分析机制 | 第34-36页 |
四、立足大数据的“警务大脑”建设 | 第36-39页 |
第四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治理中警务信息服务的不足及隐患 | 第39-45页 |
一、线索发现与防控疏漏 | 第39-41页 |
(一)摸排不细线索不全,导致事态扩大 | 第39-40页 |
(二)公安独立没有协同,部门沟通不畅 | 第40-41页 |
二、信息流转与公开不畅 | 第41-43页 |
(一)跨区办案流转缓慢,拖慢整体进度 | 第41-42页 |
(二)对外答复模糊不清,引发不良舆论 | 第42-43页 |
三、后续维稳与处置不当 | 第43-45页 |
(一)上访群众安抚不力,激化民众矛盾 | 第43-44页 |
(二)缺乏后续跟进制度,信息公示不足 | 第44-45页 |
第五章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治理中警务信息服务薄弱的原因分析 | 第45-47页 |
一、警务信息线索功能未发挥 | 第45页 |
(一)警务信息获取渠道狭隘 | 第45页 |
(二)缺乏部门信息沟通机制 | 第45页 |
二、警务信息流转功能效能低 | 第45-46页 |
(一)缺乏内部跨区域信息交互机制 | 第45页 |
(二)对于警务信息公开认识较浅薄 | 第45-46页 |
三、警务信息宣传功能作用差 | 第46-47页 |
(一)与政府部门对接不利 | 第46页 |
(二)政务信息公开不及时 | 第46-47页 |
第六章 国内外重大案事件中警务信息服务的案例比较与启示 | 第47-55页 |
一、案前介入的典型案例分析 | 第47-50页 |
(一)以“e租宝”案为例浅析警务信息线索运用 | 第47-49页 |
(二)以“统资联”案为例浅析跨部门信息交互 | 第49-50页 |
二、以“钱宝网”案为例梳理模板式警务信息使用流程 | 第50-51页 |
三、美国警方对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金融案件侦办模式分析 | 第51-55页 |
第七章 进一步优化警务信息服务的建议 | 第55-64页 |
一、制度为保障,确保警务信息服务准确性 | 第55-56页 |
二、协作为基础,确保警务信息服务全面性 | 第56页 |
三、平台为依托,确保警务信息服务及时性 | 第56-58页 |
四、培训为手段,确保警务信息服务规范性 | 第58-59页 |
五、成立工作组,确保警务信息服务有效性 | 第59-61页 |
六、依托新媒体,确保警务信息服务普及度 | 第61-64页 |
结论与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