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环境中的抗生素 | 第14-17页 |
1.2.1 抗生素的来源及残留 | 第14-17页 |
1.2.2 抗生素的环境效应 | 第17页 |
1.3 铜氨废水 | 第17-19页 |
1.3.1 铜氨废水的来源及性质 | 第17-18页 |
1.3.2 铜氨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8-19页 |
1.4 染料废水 | 第19页 |
1.5 光学法研究抗生素与其他物质相互作用的现状 | 第19-22页 |
1.5.1 荧光分光光度法 | 第19-20页 |
1.5.2 共振散射技术 | 第20-22页 |
1.5.3 共振散射技术的发展前景 | 第22页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6.2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二章 荧光分光度法和共振瑞利散射法原理 | 第25-33页 |
2.1 荧光分光光度法 | 第25-26页 |
2.1.1 荧光分光光度法的原理 | 第25-26页 |
2.1.2 荧光分光光度法的猝灭机理 | 第26页 |
2.2 共振瑞利散射法 | 第26-33页 |
2.2.1 光散射现象 | 第26-28页 |
2.2.2 共振光散射技术的基本原理[122] | 第28-29页 |
2.2.3 共振光散射的定量基础 | 第29-30页 |
2.2.4 混合体系中共振瑞利散射法的定量基础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3-39页 |
3.1 仪器与试剂 | 第33-35页 |
3.1.1 仪器设备 | 第33页 |
3.1.2 铜氨溶液的配制 | 第33-34页 |
3.1.3 其他溶液的配制 | 第34-35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3.2.1 铜氨络离子对FLQs的荧光猝灭 | 第35页 |
3.2.2 刚果红对FLQs的荧光猝灭 | 第35-36页 |
3.2.3 FLQs-刚果红-Cu~(2+)体系的荧光 | 第36页 |
3.2.4 FLQs-刚果红-Cu~(2+)体系的共振瑞利散射光 | 第36-37页 |
3.3 数据处理与结果表达 | 第37-39页 |
3.3.1 荧光分光光度法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 第37页 |
3.3.2 热力学参数的计算 | 第37-38页 |
3.3.3 三种污染物共存时共振瑞利散射法体系中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 | 第38-39页 |
第四章 FLQs与铜氨络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39-45页 |
4.1 铜氨对FLQs的荧光猝灭 | 第39-40页 |
4.2 铜氨对FLQs的荧光猝灭常数 | 第40页 |
4.3 铜氨对FLQs的荧光猝灭机理 | 第40-41页 |
4.4 铜氨与FLQs相互作用的热力学性质及作用力类型 | 第41-42页 |
4.5 离子强度对铜氨荧光猝灭FLQs的影响 | 第42-43页 |
4.6 铜氨络离子和Cu~(2+)对FLQs荧光猝灭的比较 | 第43-4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FLQs与刚果红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45-51页 |
5.1 刚果红对FLQs的荧光猝灭 | 第45-46页 |
5.2 刚果红对FLQs的荧光猝灭常数 | 第46-47页 |
5.3 刚果红对FLQs的荧光猝灭机理 | 第47页 |
5.4 刚果红与FLQs相互作用的热力学性质及作用力类型 | 第47-48页 |
5.5 环境因素对刚果红荧光猝灭FLQs的影响 | 第48-50页 |
5.5.1 离子强度对刚果红荧光猝灭FLQs的影响 | 第48-49页 |
5.5.2 pH对刚果红荧光猝灭FLQs的影响 | 第49-5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FLQs-刚果红-Cu~(2+)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51-65页 |
6.1 荧光分光光度法 | 第51-55页 |
6.1.1 氧氟沙星体系的荧光光谱 | 第51-53页 |
6.1.2 环丙沙星体系的荧光光谱 | 第53-55页 |
6.2 共振瑞利散射法 | 第55-60页 |
6.2.1 氧氟沙星体系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 | 第55-56页 |
6.2.2 环丙沙星体系的共振瑞利散射光谱 | 第56-57页 |
6.2.3 三种物质相互作用的机理探讨 | 第57-59页 |
6.2.4 共振瑞利散射增强的原因 | 第59-60页 |
6.3 环境因素对复合体系荧光强度和共振瑞利散射强度的影响 | 第60-62页 |
6.3.1 离子强度对复合体系荧光强度和共振瑞利散射强度的影响 | 第60-61页 |
6.3.2 pH对复合体系荧光强度和共振瑞利散射强度的影响 | 第61-62页 |
6.4 两种方法研究三种污染物之间相互作用的比较 | 第62-63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3-85页 |
发表论文 | 第83页 |
参与项目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