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AST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2-24页 |
1.2.1 极端降水指数 | 第12-14页 |
1.2.2 极端降水变化中人类活动信号检测 | 第14-16页 |
1.2.3 多模式对中国区域极端降水模拟评估 | 第16-19页 |
1.2.4 极端降水的未来预估及其不确定性 | 第19-24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1.4 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5-26页 |
第二章 中国区域极端降水变化的人类活动信号检测 | 第26-41页 |
2.1 前言 | 第26-27页 |
2.2 数据 | 第27-30页 |
2.2.1 观测数据 | 第27-28页 |
2.2.2 模式数据 | 第28-30页 |
2.3 方法 | 第30-33页 |
2.3.1 基于R-largest的极值理论分析 | 第30-31页 |
2.3.2 场显著性检验 | 第31-32页 |
2.3.3 风险比(PR) | 第32-33页 |
2.4 结果 | 第33-39页 |
2.4.1 观测时段内人类活动信号的检测 | 第33-34页 |
2.4.2 人类活动信号出现的时间 | 第34-37页 |
2.4.3 人类活动信号出现时极端降水的变化 | 第37-39页 |
2.5 结论与讨论 | 第39-41页 |
第三章 CMIP5模式对中国极端降水变化的模拟评估 | 第41-62页 |
3.1 引言 | 第41-42页 |
3.2 数据和方法 | 第42-47页 |
3.2.1 观测和模式数据 | 第42-45页 |
3.2.2 极端降水指数 | 第45-46页 |
3.2.3 模式评估指标 | 第46-47页 |
3.3 模式评估 | 第47-55页 |
3.3.1 东部和西部指数的区域平均 | 第47-49页 |
3.3.2 空间变化的评估 | 第49-53页 |
3.3.3 时间变率评估 | 第53-54页 |
3.3.4 综合排序 | 第54-55页 |
3.4 优选模式的模拟性能 | 第55-60页 |
3.5 结论和讨论 | 第60-62页 |
第四章 中国极端降水变化的概率预估 | 第62-79页 |
4.1 前言 | 第62-63页 |
4.2 数据和方法 | 第63-65页 |
4.2.1 模式数据 | 第63-64页 |
4.2.2 概率预估方案 | 第64-65页 |
4.3 概率预估 | 第65-77页 |
4.3.1 极端降水的概率预估 | 第66-74页 |
a. PRCPTOT | 第66-68页 |
b. R95T | 第68-70页 |
c. SDII | 第70-72页 |
d. CDD | 第72-74页 |
4.3.2 预估可信度 | 第74-77页 |
4.4 总结和讨论 | 第77-79页 |
第五章 全球温度增温1.5℃和2℃下中国极端降水变化的预估 | 第79-92页 |
5.1 引言 | 第79-80页 |
5.2 数据和方法 | 第80-83页 |
5.2.1 数据 | 第80-82页 |
5.2.2 方法 | 第82-83页 |
5.3 结果 | 第83-90页 |
5.3.1 极端降水强度的变化 | 第83-87页 |
5.3.2 极端降水概率的变化 | 第87-90页 |
5.4 总结 | 第90-92页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第92-97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2-95页 |
6.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95页 |
6.3 问题与展望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15页 |
在读期间科研情况 | 第115-117页 |
一. 发表和完成的论文 | 第115-116页 |
二. 参加科研项目 | 第116-117页 |
致谢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