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外科、针刺麻醉法论文

隔姜灸腰俞穴干预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9-11页
临床研究第11-24页
    1.临床资料第11-14页
        1.1 病例来源第11页
        1.2 病例诊断标准第11-12页
        1.3 纳入标准第12-13页
        1.4 排除标准第13页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第13页
        1.6 退出与终止第13-14页
    2.研究方法第14-15页
        2.1 样本容量估计第14页
        2.2 研究思路第14页
        2.3 两组术前准备第14-15页
        2.4 两组麻醉及手术方式选择第15页
        2.5 术后常规处理第15页
    3.试验方法第15-16页
    4.观察内容及评价指标第16-17页
        4.1 评价记录指标第16页
        4.2 观察方法第16-17页
    5.疼痛疗效评定第17页
    6.安全性观察及指标第17页
    7.统计学分析第17-18页
    8.研究结果第18-22页
        8.1 试验病例入组情况第18页
        8.2 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分析第18-19页
        8.3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第19页
        8.4 完成情况第19页
        8.5 两组患者时间及评分比较第19-21页
        8.6 两组患者口服双氯芬酸钠数目对比第21页
        8.7 两组患者术后排便时疼痛评分比较第21页
        8.8 两组患者术后4天效果比较第21-22页
        8.9 两组患者安全性评价第22页
    9.两组结果分析第22-24页
讨论第24-34页
    1.痔的认识第24-25页
    2.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认识第25-28页
        2.1 祖国医学对混合痔术后疼痛机理的分析第25-26页
        2.2 现代医学的认识第26-28页
    3.混合痔术后疼痛预防第28-29页
    4.混合痔术后疼痛已发生的治疗第29-31页
        4.1 祖国医学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治疗第29-30页
        4.2 现代医学对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治疗第30-31页
    5.隔姜灸治疗混合痔术后疼痛的机理分析第31-34页
        5.1 隔姜灸历史沿革第31页
        5.2 隔姜灸腰俞穴治疗混合痔疼痛机制分析第31-32页
        5.3 选穴机理第32-33页
        5.4 隔姜灸中药物的作用机理第33-34页
结论第34-35页
问题与展望第35-36页
致谢第36-37页
参考文献第37-40页
附录第40-49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附表第49-52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第52-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芪明颗粒加味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中医药治疗勃起功能障碍有效性的系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