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7页 |
1.3.1 微信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2 微信红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3 人际关系研究现状 | 第16页 |
1.3.4 微信红包与人际关系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研究局限 | 第19-20页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9页 |
1.5.2 研究局限 | 第19-20页 |
第2章 微信红包传播的基础性研究 | 第20-29页 |
2.1 微信红包的特点 | 第20-22页 |
2.1.1 新颖便捷 | 第20-21页 |
2.1.2 趣味社交 | 第21-22页 |
2.1.3 利益鲜明 | 第22页 |
2.2 微信红包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特点 | 第22-27页 |
2.2.1 传播主体的准实名性 | 第23-24页 |
2.2.2 以强关系为主的传播关系 | 第24-25页 |
2.2.3 传播空间的虚实融合 | 第25页 |
2.2.4 传播内容的多样化 | 第25-26页 |
2.2.5 反馈中的理智与癫狂 | 第26-27页 |
2.3 微信红包的社交新功能 | 第27-29页 |
2.3.1 激发参与功能 | 第27-28页 |
2.3.2 娱乐游戏功能 | 第28-29页 |
第3章 微信红包传播的人际交往实践研究 | 第29-40页 |
3.1 微信红包传播的网络环境 | 第29-31页 |
3.1.1 不对称的物理空间与关系空间 | 第29-30页 |
3.1.2 网络空间交流延时的思考时间 | 第30-31页 |
3.2 微信红包传播的人际交往行为 | 第31-36页 |
3.2.1 微信红包的用户使用需求 | 第31-33页 |
3.2.2 微信红包传播情境中的人际交往 | 第33-34页 |
3.2.3 传受双方关系类型与传播行为 | 第34-36页 |
3.3 微信红包人际交往的传播特征 | 第36-40页 |
3.3.1 突破节庆习俗反哺日常社交 | 第36-37页 |
3.3.2 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 | 第37-38页 |
3.3.3 线上传播带动线下交往 | 第38-39页 |
3.3.4 传受双方关系的拟平等性 | 第39-40页 |
第4章 微信红包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分析 | 第40-54页 |
4.1 微信红包传播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 第40-41页 |
4.2 微信红包传播对人际关系拓展的影响 | 第41-48页 |
4.2.1 微信红包传播中弱关系交往凸显 | 第41-43页 |
4.2.2 强关系链下拓展人际关系中的信任破裂 | 第43-45页 |
4.2.3 “娱乐至死”下浅层低质的人际关系扩散 | 第45-46页 |
4.2.4 有限的拓展人际关系范围 | 第46-48页 |
4.3 微信红包传播对人际关系维系的影响 | 第48-52页 |
4.3.1 强化既有的强链接交往关系 | 第48-49页 |
4.3.2 充当虚实空间人际关系维系的“桥梁” | 第49-50页 |
4.3.3 群体压力中自我呈现下的人际关系建构 | 第50-51页 |
4.3.4 游戏娱乐性维系的人际关系感情稳定性不佳 | 第51-52页 |
4.4 微信红包传播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实质 | 第52-54页 |
4.4.1 虚实空间人际交往新态下影响的双面性 | 第52-53页 |
4.4.2 现实社交关系的复制与回归 | 第53-54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1:微信红包使用情况调查 | 第59-62页 |
附录2:微信红包使用情况访谈提纲 | 第62-63页 |
附录3:访谈对象及访谈过程简介 | 第63-64页 |
附录4: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发表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