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8页 |
·引言 | 第11页 |
·多环芳烃简介 | 第11-14页 |
·多环芳烃的性质 | 第11-12页 |
·多环芳烃的污染情况 | 第12-13页 |
·多环芳烃的毒性 | 第13-14页 |
·土壤对多环芳烃的吸附行为 | 第14-20页 |
·土壤中有机质的种类和成分 | 第15-17页 |
·不同有机质对多环芳烃的吸附特征 | 第17页 |
·土壤有机质中不同成分与吸附特征之间的关联 | 第17-19页 |
·矿物质对有机质与有机污染物之间作用关系的影响 | 第19-20页 |
·多环芳烃的微生物修复 | 第20-27页 |
·微生物修复与其他修复方法的比较 | 第20页 |
·PAHs微生物修复机理 | 第20-23页 |
·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微生物降解 | 第23页 |
·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微生物修复策略 | 第23-27页 |
·选题意义 | 第27-28页 |
2 不同类型矿物态有机质的分离与表征 | 第28-35页 |
·引言 | 第28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8-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0页 |
·有机质的提取方法 | 第29页 |
·有机质的表征 | 第29-30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表面形态 | 第30-31页 |
·元素分析 | 第31页 |
·红外分析 | 第31-34页 |
·核磁共振波谱 | 第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3 矿质态有机质对菲的吸附特性 | 第35-43页 |
·引言 | 第35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菲定性定量 | 第35-36页 |
·MHA在水中的溶解度实验 | 第36页 |
·吸附试验 | 第36页 |
·实验结果和分析 | 第36-42页 |
·菲的标准曲线 | 第36-37页 |
·固态MHA在水中的溶解度 | 第37-38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38-40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40-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4 矿质态有机质对菲的生物降解影响 | 第43-61页 |
·引言 | 第43页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43-44页 |
·试验方法 | 第44-47页 |
·生物降解体系的构建 | 第44-45页 |
·菲萃取率实验 | 第45页 |
·固相中去除杂菌的方法确定 | 第45页 |
·液相生物降解实验 | 第45页 |
·老化实验 | 第45-46页 |
·吸附剂质量的增加对生物降解的影响 | 第46页 |
·溶解态MHA对菲的生物降解的影响 | 第46-47页 |
·土壤、MHU和MHA对芘的生物降解的影响 | 第47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7-59页 |
·菲的回收率 | 第47页 |
·叠氮钠的抑菌效果 | 第47-48页 |
·液相体系菲的生物降解动力学 | 第48-49页 |
·老化对土壤、MHA和MHU吸附态菲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 第49-54页 |
·吸附剂质量的增加对菲生物降解的影响 | 第54-55页 |
·固相老化对土壤、MHA和MHU吸附态芘生物降解的影响 | 第55-56页 |
·溶解态MHA对菲生物降解的影响 | 第56-59页 |
·小结 | 第59-6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1页 |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附录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