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前言 | 第11-1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8-27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 2. 主要仪器及显像剂 | 第19页 |
| 3. 显像方法 | 第19-20页 |
| 4. 图像重建 | 第20页 |
| 5. PET图像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勾画及PET纹理参数的提取 | 第20-24页 |
| 6. 图像分析 | 第24页 |
| 7. 统计学分析 | 第24-27页 |
| 结果 | 第27-41页 |
| 1. 结直肠癌患者基本临床信息及纹理参数热图分析结果 | 第27-31页 |
| 2. 结直肠癌~(18)F-FDG PET纹理参数用于区分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阴性与阳性患者的价值 | 第31-33页 |
| 3. 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短径与区域淋巴结SUVmax诊断淋巴结转移的效能及比较 | 第33-34页 |
| 4. 结直肠癌邻近及引流区域内簇状淋巴结用于诊断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效能 | 第34-35页 |
| 5. 建立以临床信息及结直肠癌原发灶纹理参数为基础的区域淋巴结转移诊断模型及其诊断效能 | 第35-37页 |
| 6. 区域淋巴结SUVmax≥2.5(PET诊断标准)、区域淋巴结短径≥1.0cm(CT诊断标准)与前两者联合的PET/CT诊断标准诊断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灶的效能及比较 | 第37-38页 |
| 7. 比较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诊断模型与各诊断标准诊断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效能及诊断一致性 | 第38-40页 |
| 8. 结直肠癌浸润深度、有无远处转移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 第40-41页 |
| 讨论 | 第41-51页 |
| 1. 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影像诊断 | 第41-43页 |
| 2. 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3-47页 |
| 3. ~(18)F-FDG PET纹理参数用于预测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 第47-49页 |
| 4. 结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转移诊断模型的建立及比较 | 第49-51页 |
| 本研究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 第51-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63页 |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63-6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 第65-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