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淮安苏宁”合同纠纷案 | 第8-11页 |
1.1 案情简介 | 第8-9页 |
1.2 案件审理过程及一审、二审判决 | 第9-10页 |
1.3 本案引发焦点问题 | 第10-11页 |
第二章 本案涉及的法律问题分析 | 第11-21页 |
2.1 可得利益的认定分析 | 第11-13页 |
2.1.1 可得利益性质分析 | 第11-12页 |
2.1.2 可得利益的特征分析 | 第12-13页 |
2.1.3 小结 | 第13页 |
2.2 本案中可得利益的赔偿请求是否突破可预见性的法律分析 | 第13-16页 |
2.2.1 从预见主体的角度分析 | 第14-15页 |
2.2.2 从预见时间的角度分析 | 第15-16页 |
2.2.3 从预见范围的角度分析 | 第16页 |
2.2.4 小结 | 第16页 |
2.3 本案中对可得利益赔偿数额标准的确定 | 第16-20页 |
2.3.1 从价格标准角度上分析 | 第17-18页 |
2.3.2 从时间标准角度上分析 | 第18-19页 |
2.3.3 从地点标准角度上分析 | 第19页 |
2.3.4 小结 | 第19-20页 |
2.4 本案中可得利益赔偿与违约金赔偿选择适用法律分析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由本案引发的法律思考 | 第21-26页 |
3.1 对本案的总结与反思 | 第21-22页 |
3.1.1 对本案的总结 | 第21-22页 |
3.1.2 由本案引发的反思 | 第22页 |
3.2 由本案所反映出的我国可得利益保护制度中的不足 | 第22-24页 |
3.2.1 可得利益范围认定不清 | 第22-23页 |
3.2.2 合理预见规则预见内容上的立法缺失 | 第23页 |
3.2.3 可得利益赔偿标准不明确 | 第23-24页 |
3.3 对于完善我国合同可得利益赔偿制度的建议 | 第24-26页 |
3.3.1 进一步明确可得利益赔偿的范围 | 第24页 |
3.3.2 完善可得利益赔偿的可预见规则 | 第24-25页 |
3.3.3 完善可得利益赔偿的计算标准 | 第25-26页 |
结语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2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9-30页 |
致谢 | 第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