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概述 | 第11-14页 |
1.2.1 SOFC工作原理 | 第11-12页 |
1.2.2 SOFC阳极反应过程 | 第12-13页 |
1.2.3 SOFC阴极反应过程 | 第13页 |
1.2.4 SOFC电解质材料 | 第13-14页 |
1.3 阳极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3.1 金属陶瓷阳极材料 | 第14-15页 |
1.3.2 混合导体阳极材料 | 第15-16页 |
1.3.3 SrTiO_3基阳极材料 | 第16-19页 |
1.4 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第21-28页 |
2.1 实验试剂与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1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1-22页 |
2.2 表征方法 | 第22-24页 |
2.2.1 热重分析法 | 第22-23页 |
2.2.2 X射线衍射分析法 | 第23页 |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法 | 第23页 |
2.2.4 固体核磁共振分析法 | 第23页 |
2.2.5 电化学阻抗分析法 | 第23-24页 |
2.3 实验材料的制备 | 第24-26页 |
2.3.1 YSZ电解质的制备 | 第24页 |
2.3.2 GDC粉体的制备 | 第24-25页 |
2.3.3 静电纺丝液的配制与纺丝工艺流程图 | 第25页 |
2.3.4 GDC浸渍液的配制 | 第25-26页 |
2.4 实验测试系统 | 第26-28页 |
2.4.1 三电极体系的制备 | 第26-27页 |
2.4.2 阳极测试装置 | 第27-28页 |
第3章LST材料离子电导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 第28-41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溶胶-凝胶法合成LST37 材料的制备工艺 | 第28-34页 |
3.2.1 实验原料和工艺流程 | 第28-29页 |
3.2.2 LST37 材料前驱体制备工艺 | 第29-31页 |
3.2.3 LST37 材料烧结工艺 | 第31-34页 |
3.3 离子电导对电极性能的影响规律 | 第34-40页 |
3.3.1 LST37-GDC复合电极的制备 | 第34-35页 |
3.3.2 LST37-GDC复合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 第35-40页 |
3.4 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LST材料电子电导对电极性能的影响及掺杂机理研究 | 第41-56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LST材料电子电导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 第41-47页 |
4.2.1 不同La掺杂量的LST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41-44页 |
4.2.2 LST电极的制备 | 第44页 |
4.2.3 LST电极的电化学性能 | 第44-47页 |
4.3 LST材料La掺杂机理研究 | 第47-54页 |
4.3.1 样品的处理与表征 | 第47-48页 |
4.3.2 不同La掺杂量的LST材料的~(17)O核磁信号分析 | 第48-51页 |
4.3.3 还原处理后的LST材料的~(17)O核磁信号分析 | 第51-54页 |
4.4 小结 | 第54-56页 |
第5章 电极的结构和微观形貌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 第56-63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静电纺丝法制备LST37 材料 | 第56-58页 |
5.2.1 电纺丝法制备LST37 材料的前驱体 | 第56页 |
5.2.2 材料LST37 的结构表征 | 第56-57页 |
5.2.3 材料LST37 的SEM表征 | 第57-58页 |
5.3 电极的结构和微观形貌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 第58-62页 |
5.3.1 实验电极的制备 | 第58页 |
5.3.2 电极的结构和形貌对电极性能的影响 | 第58-61页 |
5.3.3 电极的微观形貌表征 | 第61-62页 |
5.4 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