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2.1 PFI模式的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2 利益相关者的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3 基建项目利益相关者博弈的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2.4 文献述评 | 第15页 |
1.3 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博弈理论 | 第19-21页 |
2.1.1 博弈论的概述及假设 | 第19-20页 |
2.1.2 博弈论的分类 | 第20-21页 |
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1-23页 |
2.2.1 信息的不对称性 | 第22-23页 |
2.2.2 合同的不完备性 | 第23页 |
2.3 最优激励合同模型简述 | 第23-25页 |
第三章 PFI模式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及关系分析 | 第25-32页 |
3.1 PFI模式概述 | 第25-28页 |
3.1.1 PFI模式的内涵 | 第25-26页 |
3.1.2 PFI模式的运行程序 | 第26-28页 |
3.2 PFI模式核心利益相关者的界定 | 第28-29页 |
3.3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及代理问题分析 | 第29-32页 |
3.3.1 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分析 | 第29-31页 |
3.3.2 PFI模式中的代理问题分析 | 第31-32页 |
第四章 PFI模式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 | 第32-51页 |
4.1 政府与PFI项目公司的博弈分析 | 第32-36页 |
4.1.1 博弈模型 | 第33-35页 |
4.1.2 模型分析 | 第35-36页 |
4.1.3 对策建议 | 第36页 |
4.2 项目管理单位与承包商的博弈分析 | 第36-39页 |
4.2.1 博弈模型 | 第36-39页 |
4.2.2 模型分析 | 第39页 |
4.2.3 对策建议 | 第39页 |
4.3 项目管理单位与承包商“寻租”的三方博弈分析 | 第39-45页 |
4.3.1 项目管理单位与承包商的“寻租”分析 | 第40页 |
4.3.2 三方博弈模型 | 第40-43页 |
4.3.3 模型分析 | 第43-44页 |
4.3.4 对策建议 | 第44-45页 |
4.4 PFI项目公司与承包商“寻租”的三方博弈分析 | 第45-51页 |
4.4.1 PFI项目公司与承包商的“寻租”分析 | 第45页 |
4.4.2 政府“防寻租”的三方博弈模型 | 第45-48页 |
4.4.3 模型分析 | 第48页 |
4.4.4 政府“防寻租”的对策建议 | 第48-49页 |
4.4.5 工程算例 | 第49-51页 |
第五章 基于博弈分析的核心利益相关者的激励-约束 | 第51-57页 |
5.1 最优合同激励(显性激励) | 第52-53页 |
5.1.1 有效设定激励报酬大小 | 第52页 |
5.1.2 合理分担代理风险 | 第52-53页 |
5.2 声誉激励(隐性激励) | 第53-54页 |
5.2.1 优秀声誉单位名录库的设立及维护 | 第53-54页 |
5.2.2 建立“黑名单”名录库 | 第54页 |
5.3 制度约束 | 第54-55页 |
5.3.1 设立“寻租”监管及处罚法律法规 | 第54-55页 |
5.3.2 严审项目管理单位与承包商的资质和声誉 | 第55页 |
5.3.3 完善PFI项目公司的招标制度 | 第55页 |
5.4 监督约束 | 第55-57页 |
5.4.1 现场监督 | 第56页 |
5.4.2 市场监督/信息披露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结论 | 第57-58页 |
6.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