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20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超级电容器 | 第8-16页 |
1.2.1 超级电容器简介 | 第8-9页 |
1.2.2 超级电容器工作原理与分类 | 第9-11页 |
1.2.3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种类 | 第11-16页 |
1.3 钒氧化物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 第16-18页 |
1.4 课题的提出 | 第18-20页 |
2 实验方法及原理 | 第20-28页 |
2.1 胶束介导法的原理 | 第20-21页 |
2.2 形貌与结构表征 | 第21-23页 |
2.2.1 X射线衍射技术(XRD) | 第21页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1页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1-22页 |
2.2.4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第22页 |
2.2.5 傅里叶变换衰减全反射红外光谱(ATR-FTIR) | 第22页 |
2.2.6 拉曼技术(Raman) | 第22页 |
2.2.7 热重分析(TGA) | 第22-23页 |
2.2.8 氮气吸附脱附实验 | 第23页 |
2.3 电极的制备 | 第23页 |
2.4 电化学测试分析 | 第23-28页 |
2.4.1 循环伏安法 | 第23-24页 |
2.4.2 恒流充放电法 | 第24-25页 |
2.4.3 交流阻抗法 | 第25-28页 |
3 V_2O_3 纳米片@C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28-52页 |
3.1 引言 | 第28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8-31页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8-30页 |
3.2.2 样品制备 | 第30页 |
3.2.3 材料表征 | 第30页 |
3.2.4 电化学测试 | 第30-3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1-49页 |
3.3.1 V_2O_3纳米片@C复合材料形成机理 | 第31页 |
3.3.2 结构形貌分析 | 第31-42页 |
3.3.3 循环伏安测试 | 第42-44页 |
3.3.4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44-46页 |
3.3.5 交流阻抗测试 | 第46页 |
3.3.6 循环性能测试 | 第46-47页 |
3.3.7 CTAB浓度对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8 NH_4VO_3/C相对量对复合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 第48-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2页 |
4 V_2O_3 纳米颗粒/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 第52-66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2-54页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2-53页 |
4.2.2 样品的制备 | 第53-54页 |
4.2.3 材料表征 | 第54页 |
4.2.4 电化学测试 | 第5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3页 |
4.3.1 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形成机理 | 第54-55页 |
4.3.2 物相表征 | 第55-57页 |
4.3.3 形貌表征 | 第57-60页 |
4.3.4 循环伏安测试 | 第60-61页 |
4.3.5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61-63页 |
4.3.6 交流阻抗测试 | 第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6页 |
5 结论与工作展望 | 第66-68页 |
5.1 结论 | 第66-67页 |
5.2 工作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附录 | 第78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8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