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电信普遍服务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电信普遍服务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6-17页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3 研究的创新 | 第17-19页 |
2 电信普遍服务的必要性及其补偿模式 | 第19-24页 |
2.1 电信普遍服务的必要性分析 | 第19-21页 |
2.1.1 电信普遍服务的社会效益 | 第19-20页 |
2.1.2 电信普遍服务的经济效益 | 第20-21页 |
2.2 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模式 | 第21-24页 |
2.2.1 企业内部交叉补贴 | 第21-22页 |
2.2.2 财政补贴 | 第22页 |
2.2.3 企业间交叉补贴 | 第22-24页 |
3 电信普遍服务垄断模式和竞争模式模型构建 | 第24-33页 |
3.1 模型设定 | 第24页 |
3.2 垄断企业承担USO的经济分析----企业内部交叉补贴 | 第24-25页 |
3.3 引入竞争后的博弈 | 第25-28页 |
3.3.1 竞争企业只进入其中一个城市市场与在位企业竞争 | 第25-26页 |
3.3.2 竞争企业全面进入城市市场与在位企业竞争 | 第26-27页 |
3.3.3 竞争企业全面进入城市市场,与在位企业各分担一个农村市场 | 第27页 |
3.3.4 竞争企业与在位企业各分担一个城市市场和农村市场 | 第27-28页 |
3.3.5 竞争企业全面进入在位企业的各个市场 | 第28页 |
3.4 引入竞争后的分析 | 第28-33页 |
3.4.1 竞争者的进入策略 | 第28-30页 |
3.4.2 撇脂效应 | 第30-31页 |
3.4.3 价格和产量 | 第31-33页 |
4 补偿机制实现形式下的效率公平分析 | 第33-42页 |
4.1 新的补偿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 第33-35页 |
4.1.1 竞争环境下在位企业提供普遍服务的条件 | 第33页 |
4.1.2 新的补偿机制的引入 | 第33-35页 |
4.2 补偿机制的效率比较 | 第35-39页 |
4.2.1 各种补偿机制的社会福利 | 第35-37页 |
4.2.2 福利比较及分析 | 第37-39页 |
4.3 公平问题 | 第39-42页 |
4.3.1 企业的公平问题 | 第39-40页 |
4.3.2 政府公平问题 | 第40页 |
4.3.3 社会的公平问题 | 第40-41页 |
4.3.4 小结 | 第41-42页 |
5 我国电信普遍服务的发展经验分析 | 第42-47页 |
5.1 我国电信业普遍服务的发展阶段 | 第42-45页 |
5.1.1 行政垄断阶段(改革开放初期-1994年) | 第42-43页 |
5.1.2 初级竞争阶段(1994-1999年) | 第43页 |
5.1.3 全面竞争阶段(1999-2003年) | 第43-44页 |
5.1.4 分片包干阶段(2004年初至今) | 第44-45页 |
5.2 电信普遍服务的变革 | 第45-47页 |
5.2.1 传统技术下的电信普遍服务 | 第45-46页 |
5.2.2 新技术下的电信普遍服务 | 第46页 |
5.2.3 新技术下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模式 | 第46-47页 |
6 完善我国电信普遍服务新补偿模式的政策建议 | 第47-51页 |
6.1 电信普遍服务立法 | 第47-48页 |
6.1.1 目前我国电信普遍服务立法的主要不足 | 第47页 |
6.1.2 完善我国电信普遍服务立法的建议 | 第47-48页 |
6.2 建立电信普遍服务基金 | 第48-51页 |
6.2.1 电信普遍服务基金的融资 | 第48-49页 |
6.2.2 电信普遍服务基金的管理和使用 | 第49-51页 |
7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51-53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