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大数据和数据挖掘的现状 | 第15-17页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7-21页 |
第二章 停电敏感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21-35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SAS的使用部分介绍 | 第21-22页 |
2.3 原始数据信息 | 第22-30页 |
2.3.1 95598 工单信息 | 第23-25页 |
2.3.2 客户通话信息表 | 第25-26页 |
2.3.3 催办督办信息表 | 第26页 |
2.3.4 用电客户信息表 | 第26-27页 |
2.3.5 用户电价信息表 | 第27页 |
2.3.6 实收电费信息表 | 第27-28页 |
2.3.7 应收电费信息表 | 第28页 |
2.3.8 运行电能信息表 | 第28-29页 |
2.3.9 收费记录信息表 | 第29-30页 |
2.4 统计分析 | 第30-33页 |
2.4.1 业务类型统计 | 第30页 |
2.4.2 催办督办统计 | 第30-31页 |
2.4.3 用户类型统计 | 第31页 |
2.4.4 用电类别统计 | 第31-32页 |
2.4.5 执行峰谷电价统计 | 第32页 |
2.4.6 电能表类型统计 | 第32-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二八定律和长尾理论的应用 | 第35-47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本章数据处理流程 | 第35-36页 |
3.3 二八定律和长尾理论 | 第36页 |
3.4 关联分析 | 第36-38页 |
3.4.1 组合数据集的生成 | 第37-38页 |
3.5 用电客户的二八定律 | 第38-43页 |
3.5.1 居民和非居民缴纳电费情况 | 第38-40页 |
3.5.2 用户电量、电价、应收取的电费情况 | 第40-41页 |
3.5.3 非居民用电中的二八定律 | 第41-43页 |
3.6 电费与用电客户的长尾理论 | 第43-45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决策树停电敏感模型 | 第47-79页 |
4.1 引言 | 第47页 |
4.2 停电敏感数据处理流程 | 第47-48页 |
4.3 决策树与支持向量机的原理 | 第48-55页 |
4.3.1 决策树原理 | 第48-49页 |
4.3.2 CHAID算法 | 第49-53页 |
4.3.2.1 合并 | 第49-50页 |
4.2.2.2 分裂 | 第50页 |
4.3.2.3 停止 | 第50-51页 |
4.3.2.4 连续变量 | 第51页 |
4.3.2.5 分类变量 | 第51-52页 |
4.3.2.6 序数变量 | 第52页 |
4.3.2.7 Bonferroni校验 | 第52-53页 |
4.3.3 ID3算法 | 第53页 |
4.3.4 支持向量机原理 | 第53-55页 |
4.4 数据的预处理 | 第55-59页 |
4.4.1 数据的筛选 | 第55-56页 |
4.4.2 可用数据的确认 | 第56页 |
4.4.3 数据的连接属性 | 第56页 |
4.4.4 数据集的组合顺序 | 第56-58页 |
4.4.5 新数据集的介绍 | 第58-59页 |
4.4.6 数据的标准化 | 第59页 |
4.5 决策树模型的构建 | 第59-64页 |
4.5.1 数据分区 | 第60页 |
4.5.2 变量的聚类 | 第60-63页 |
4.5.2.1 数据的抽样 | 第60-61页 |
4.5.2.2 变量聚类 | 第61-63页 |
4.5.3 决策树模型的参数设置 | 第63-64页 |
4.6 评价标准 | 第64-65页 |
4.7 决策树模型的结果分析 | 第65-76页 |
4.7.1 抽样数据集下欠拟合的结果 | 第66-67页 |
4.7.2 抽样数据集下过拟合的决策树结果 | 第67-68页 |
4.7.3 抽样数据集下处理后的结果 | 第68-69页 |
4.7.4 全样本数据集下的分类预测 | 第69-73页 |
4.7.4.1 居民用户的停电敏感 | 第69-71页 |
4.7.4.2 非居民用户的停电敏感 | 第71-73页 |
4.7.5 分类效果筛选 | 第73-74页 |
4.7.6 ROC曲线 | 第74-75页 |
4.7.7 决策树、SVM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比 | 第75-76页 |
4.8 小结 | 第76-79页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9-81页 |
5.1 结论 | 第79-80页 |
5.2 不足 | 第80页 |
5.3 展望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