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内外孙康宜《六朝诗歌概论》的研究动态及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外六朝诗歌的研究动态及现状 | 第13-16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6页 |
1.4 主要突破的难点和问题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孙康宜六朝诗歌研究的理论渊源 | 第17-21页 |
2.1 海外中国抒情传统论 | 第17-19页 |
2.2 西方再现与表现理论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描写解读模式与六朝诗歌美学 | 第21-35页 |
3.1 描写模式下的自然与政治 | 第21-27页 |
3.1.1 离官场而任自然 | 第21-24页 |
3.1.2 心怀政治见自然 | 第24-27页 |
3.2 自然审美下的描写模式 | 第27-35页 |
3.2.1 经验性的描写模式 | 第28-29页 |
3.2.2 平行并置的描写模式 | 第29-31页 |
3.2.3 承袭创新的描写模式 | 第31-35页 |
第四章 抒情解读模式与六朝诗歌美学 | 第35-46页 |
4.1 “窥情风景”与意象构造 | 第35-38页 |
4.1.1 视觉经验下的意象表现 | 第35-37页 |
4.1.2 意象与情感传递 | 第37-38页 |
4.2 虚实相生中情感深化 | 第38-41页 |
4.2.1 意象世界与现实世界 | 第38-40页 |
4.2.2 现实世界的情感寄托 | 第40-41页 |
4.3 情感与自然的交融 | 第41-46页 |
4.3.1 自然之道与自我意识 | 第41-43页 |
4.3.2 瑶琴弦断不如寄情山水 | 第43-44页 |
4.3.3 对抒情的极限探索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孙康宜对六朝诗歌的误读 | 第46-59页 |
5.1 忽略玄、佛与音律对六朝诗歌的影响 | 第46-51页 |
5.1.1 玄佛合流对六朝诗歌的影响 | 第46-49页 |
5.1.2 音律形式对六朝诗歌的影响 | 第49-51页 |
5.2 对创作主体的误读 | 第51-59页 |
5.2.1 陶渊明:山间老翁的逍遥玄悟 | 第51-53页 |
5.2.2 谢灵运:映入眼帘与佛家之言 | 第53-54页 |
5.2.3 鲍照:动静相生中藏情于景 | 第54-55页 |
5.2.4 谢朓:完美音律下歌功颂德 | 第55-56页 |
5.2.5 庾信:绮靡奢侈的宫廷魅影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参加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