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7页 |
1.1 引言 | 第11-13页 |
1.2 钼的性质及用途 | 第13-14页 |
1.3 钼的氧化物概述 | 第14-17页 |
1.3.1 三氧化钼的性质及用途 | 第15-17页 |
1.3.2 二氧化钼的性质及用途 | 第17页 |
1.4 钼矿资源的分布 | 第17-18页 |
1.5 钼精矿的焙烧工艺 | 第18-22页 |
1.5.1 回转窑焙烧工艺 | 第18-19页 |
1.5.2 沸腾炉焙烧工艺 | 第19-21页 |
1.5.3 多膛炉焙烧工艺 | 第21页 |
1.5.4 闪速焙烧法 | 第21-22页 |
1.5.5 钼精矿加入石灰焙烧 | 第22页 |
1.5.6 钼精矿中加入Na_2CO_3焙烧工艺 | 第22页 |
1.6 纯钼化合物的制取 | 第22-24页 |
1.6.1 煅烧法制取三氧化钼 | 第23页 |
1.6.2 升华法生产纯三氧化钼 | 第23-24页 |
1.7 微波技术在冶金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1.7.1 矿物质在微波中的升温性能 | 第24页 |
1.7.2 微波加热在焙烧中的应用 | 第24页 |
1.7.3 微波干燥辉钼精矿 | 第24页 |
1.7.4 微波煅烧钼酸铵制取三氧化钼 | 第24-25页 |
1.7.5 微波固相合成钼酸钠 | 第25页 |
1.8 课题提出的背景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7-33页 |
2.1 实验原料、设备及方法 | 第27-33页 |
2.1.1 原料分析 | 第27-28页 |
2.1.2 实验设备及检测仪器 | 第28-30页 |
2.1.3 实验过程 | 第30页 |
2.1.4 分析测试方法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常规氧化焙烧辉钼精矿研究 | 第33-45页 |
3.1 常规焙烧辉钼精矿产物中钼含量的变化研究 | 第33-36页 |
3.1.1 辉钼精矿焙烧温度对产物钼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3.1.2 辉钼精矿物料厚度对产物钼含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3.1.3 辉钼精矿保温时间对产物钼含量的影响 | 第35-36页 |
3.2 常规焙烧辉钼精矿产物中硫含量的变化研究 | 第36-39页 |
3.2.1 辉钼精矿焙烧温度对产物硫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3.2.2 辉钼矿物料厚度对产物硫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3 辉钼精矿焙烧保温时间对产物硫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3.3 焙烧产物的XRD分析 | 第39-41页 |
3.4 焙烧产物的SEM分析 | 第41-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第四章 微波氧化焙烧辉钼精矿研究 | 第45-63页 |
4.1 微波场中辉钼精矿的升温特性 | 第45-49页 |
4.1.1 微波加热辉钼精矿时间对升温行为的影响 | 第45-46页 |
4.1.2 辉钼精矿物料厚度对升温行为的影响 | 第46页 |
4.1.3 物料量对辉钼精矿升温行为的影响 | 第46-47页 |
4.1.4 微波功率对辉钼精矿升温行为的影响 | 第47-49页 |
4.2 辉钼精矿焙烧渣硫含量变化研究 | 第49-51页 |
4.2.1 焙烧温度对辉钼精矿焙烧渣中硫含量的影响 | 第49页 |
4.2.2 保温时间对辉钼精矿焙烧渣中硫含量的影响 | 第49-50页 |
4.2.3 物料厚度对辉钼精矿焙烧渣中硫含量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 焙烧因素对焙烧渣中钼含量的影响 | 第51-54页 |
4.3.1 焙烧温度对焙烧渣中钼含量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2 物料厚度对焙烧渣中钼含量的影响 | 第52-53页 |
4.3.3 保温时间对焙烧渣中钼含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 焙烧产物的表征 | 第54-60页 |
4.4.1 焙烧产物的XRD分析 | 第55-56页 |
4.4.2 焙烧产物的SEM形貌分析 | 第56-58页 |
4.4.3 焙烧渣的SEM分析 | 第58-59页 |
4.4.4 焙烧渣的能谱(EDS)分析 | 第59-60页 |
4.5 最优条件下的焙烧实验 | 第60-61页 |
4.5.1 焙烧渣及升华晶体的XRD分析 | 第60页 |
4.5.2 最佳工艺条件下焙烧产物的能谱分析 | 第60-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辉钼精矿焙烧过程机理研究 | 第63-69页 |
5.1 辉钼精矿氧化焙烧热重差热分析 | 第63-64页 |
5.2 升温速率对物料失重的影响 | 第64页 |
5.3 升温速率对差热曲线的影响 | 第64-65页 |
5.4 反应热力学 | 第65-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展望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