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特种动物纤维的研究与利用 | 第11-13页 |
1.1.1 特种动物纤维的应用情况 | 第11-13页 |
1.1.2 特种动物纤维的性能研究 | 第13页 |
1.2 乌苏里貉毛的研究与利用 | 第13-15页 |
1.2.1 乌苏里貉介绍 | 第13-14页 |
1.2.2 乌苏里貉的利用情况 | 第14页 |
1.2.3 乌苏里貉的研究情况 | 第14-15页 |
1.3 活性染料在纤维着色方面的应用 | 第15-17页 |
1.3.1 活性染料的传统染色工艺 | 第15页 |
1.3.2 染色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1.4 研究展望 | 第17-18页 |
2 貉毛纤维性能研究 | 第18-28页 |
2.1 貉毛纤维的形态特征观察 | 第18-20页 |
2.1.1 扫描电镜(SEM)观察鳞片特征 | 第18-19页 |
2.1.2 光学显微镜观察截面和髓质层特征 | 第19-20页 |
2.2 貉毛纤维回潮率测试 | 第20页 |
2.3 貉毛纤维力学性能测试与分析 | 第20-23页 |
2.3.1 单纤维一次拉伸断裂性能 | 第21页 |
2.3.2 纤维定伸长弹性试验 | 第21-23页 |
2.4 貉毛毡缩性能研究 | 第23-27页 |
2.4.1 摩擦系数的测试 | 第24页 |
2.4.2 毡缩球测试 | 第24-27页 |
2.5 小结 | 第27-28页 |
3 貉毛混纺纱研究 | 第28-35页 |
3.1 试样规格 | 第28-29页 |
3.1.1 原料性能 | 第28-29页 |
3.1.2 纱线试样 | 第29页 |
3.2 貉毛纤维预处理及原料混合 | 第29-30页 |
3.3 粗纺工艺流程及相关参数 | 第30-31页 |
3.3.1 梳毛工序 | 第30页 |
3.3.2 细纱工序 | 第30-31页 |
3.4 混纺纱基本性能研究 | 第31-33页 |
3.4.1 纱线条干测试 | 第31-32页 |
3.4.2 纱线力学性能测试 | 第32-33页 |
3.5 小结 | 第33-35页 |
4 貉毛混纺针织面料服用性能 | 第35-43页 |
4.1 貉毛混纺针织物试样制备 | 第35-36页 |
4.2 试验仪器及试验条件 | 第36-37页 |
4.3 试验结果及讨论 | 第37-42页 |
4.3.1 织物的透气性能 | 第37页 |
4.3.2 织物的悬垂性能 | 第37-38页 |
4.3.3 织物的耐磨性能 | 第38-39页 |
4.3.4 织物的顶破强力 | 第39-41页 |
4.3.5 织物的保暖性能 | 第41-42页 |
4.4 小结 | 第42-43页 |
5 貉毛染色工艺研究 | 第43-50页 |
5.1 前言 | 第4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43-45页 |
5.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第43-44页 |
5.2.2 实验方案 | 第44页 |
5.2.3 染色工艺 | 第44-45页 |
5.3 染色貉毛的表征及测试 | 第45页 |
5.3.1 染色貉毛表观着色量(K/S 值)的测定 | 第45页 |
5.3.2 染色貉毛纤维色牢度的测定 | 第45页 |
5.3.3 染色貉毛纤维鳞片的变化观察 | 第45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45-49页 |
5.4.1 碱剂 Na_2CO_3浓度对貉毛染色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5.4.2 不同染色温度对貉毛染色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5.4.3 不同染色时间对貉毛染色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5.4.4 染色貉毛纤维色牢度的分析 | 第48-49页 |
5.4.5 染色前后貉毛纤维的形貌分析 | 第4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6 本文结论及不足之处 | 第50-52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50-51页 |
6.2 本文不足之处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