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理学论文--实验药理学论文

班布特罗及特布他林不同手性对映体对豚鼠肺功能的影响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缩略词表第11-12页
第一章绪论第12-20页
    1.1 哮喘第12-13页
        1.1.1 哮喘的流行病学第12-13页
        1.1.2 抗哮喘药物概述第13页
    1.2 β2 受体激动剂第13-16页
        1.2.1 β2 受体激动剂在临床方面的应用第14-15页
        1.2.2 β2 受体手性药物及手性替代的必要性第15-16页
    1.3 特布他林和班布特罗第16-18页
        1.3.1 特布他林第16-17页
        1.3.2 班布特罗第17-18页
    1.4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第18-20页
        1.4.1 研究意义第18-19页
        1.4.2 研究方法第19页
        1.4.3 研究内容第19-20页
第二章 肺功能评价系统的建立第20-29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肺功能参数及经典计算方法第20-22页
    2.3 自组装肺功能检测系统及相关参数的获得第22-26页
        2.3.1 Powerlab系统和自制体积描记箱第22-24页
        2.3.2 气道流速信号的获得第24页
        2.3.3 胸内压信号的获得第24页
        2.3.4 潮气量信号的获得第24-25页
        2.3.5 各项参数采集的示意图第25-26页
    2.4 自制系统肺功能指标的计算第26-27页
    2.5 自组装系统和Buxco系统的比较第27-28页
    2.6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哮喘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评价第29-36页
    3.1 引言第29页
    3.2 实验仪器和材料第29-30页
    3.3 实验方法第30-32页
        3.3.1 实验动物的分组第30页
        3.3.2 溶液配制第30-31页
        3.3.3 哮喘动物模型的建立和不同引喘方式的比较第31页
        3.3.4 实验结果的评定和计算第31-32页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2-35页
    3.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班布特罗不同对映体对豚鼠肺功能的影响评价第36-50页
    4.1 引言第36页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第36-38页
        4.2.1 实验动物第37页
        4.2.2 实验动物的筛选第37-38页
    4.3 实验一持续灌胃消旋和右旋班布特罗对豚鼠气道反应的影响第38-42页
        4.3.1 实验动物分组和溶液配制第38页
        4.3.2 实验方案第38-39页
        4.3.3 灌胃给药第39页
        4.3.4 组胺引喘第39页
        4.3.5 计算方法和统计第39-40页
        4.3.6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0-42页
        4.3.8 小结第42页
    4.4 实验二持续灌胃S-Bam观察豚鼠对R-Bam的耐受性影响实验第42-49页
        4.4.1 实验目的第42-43页
        4.4.2 实验动物分组及溶液配制第43页
        4.4.3 实验方案第43-44页
        4.4.4 豚鼠持续灌胃S-Bam第44页
        4.4.5 R-Bam灌胃药效验证第44页
        4.4.6 组胺引喘实验第44页
        4.4.7 计算方法和统计第44-45页
        4.4.8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45-49页
        4.4.9 小结第49页
    4.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班布特罗的代谢物特布他林的不同对映体对豚鼠肺功能的影响第50-61页
    5.1 引言第50页
    5.2 实验试剂与器材第50-51页
    5.3 实验内容和方法第51-53页
        5.3.1 实验动物分组和溶液配制第51-52页
        5.3.2 实验方案第52页
        5.3.3 组胺诱喘自身对照及特布他林不同对映体多次刺激实验第52-53页
        5.3.4 R-Ter的药效实验第53页
        5.3.5 计算方法和统计第53页
    5.4 实验结果第53-58页
        5.4.1 组胺刺激时豚鼠肺功能状态结果第53-54页
        5.4.2 R-Ter药效实验结果第54-56页
        5.4.3 验证实验结果第56-58页
    5.5 讨论第58-60页
    5.6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结论与展望第61-63页
    结论第61-62页
    创新之处第62页
    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附件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软组织修复植入聚丙烯单丝及补片的研究
下一篇:水相/非水相毛细管电泳中环糊精手性拆分β-受体阻滞剂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