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史籍中伍子胥复仇故事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绪论 | 第9-13页 |
| 一、选题意义 | 第9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 三、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叙事结构 | 第13-19页 |
| 1.1 《左传》中的情节 | 第13-14页 |
| 1.2 《史记》中的情节 | 第14-15页 |
| 1.3 《越绝书》的叙事结构 | 第15-16页 |
| 1.4 《吴越春秋》的叙事结构 | 第16页 |
| 1.5 小结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情节叠加 | 第19-32页 |
| 2.1 《史记》对《左传》的叠加 | 第19-23页 |
| 2.1.1 伍子胥劝说伍尚奔他国 | 第19-20页 |
| 2.1.2 伍子胥曲折的奔吴过程 | 第20-22页 |
| 2.1.3 伍子胥攻入郢都报父仇 | 第22页 |
| 2.1.4 伍子胥辩解鞭坟之缘由 | 第22-23页 |
| 2.1.5 小结 | 第23页 |
| 2.2 《越绝书》对《史记》的叠加 | 第23-26页 |
| 2.2.1 伍尚不听伍子胥之言 | 第23-24页 |
| 2.2.2 扩充伍子胥奔吴之过程 | 第24页 |
| 2.2.3 扩充伍子胥复仇之曲折 | 第24-25页 |
| 2.2.4 伍子胥与越国辩解笞墓 | 第25页 |
| 2.2.5 小结 | 第25-26页 |
| 2.3 《吴越春秋》对《史记》的叠加 | 第26-28页 |
| 2.3.1 伍子胥家世的展开叙述 | 第26页 |
| 2.3.2 封函印绶与伍子胥拒捕 | 第26页 |
| 2.3.3 伍子胥奔吴经过的细化 | 第26-27页 |
| 2.3.4 伍子胥复仇细节的增加 | 第27-28页 |
| 2.3.5 小结 | 第28页 |
| 2.4 出土文献与伍子胥复仇故事 | 第28-30页 |
| 2.5 小结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情节剥蚀 | 第32-37页 |
| 3.1 伍子胥疲楚之计 | 第32-33页 |
| 3.2 吴师入郢的预言 | 第33-34页 |
| 3.3 清华简《系年》、《越公其事》与伍之鸡 | 第34-35页 |
| 3.4 昭王招纳伍子胥 | 第35页 |
| 3.5 小结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结论 | 第37-42页 |
| 4.1 叙事的发展 | 第37-38页 |
| 4.2 历史真实性与虚构性 | 第38-40页 |
| 4.3 史籍运用中的一些反思 | 第40-42页 |
| 结语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