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砷(Ⅲ)的性质 | 第15页 |
1.2 除砷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5-20页 |
1.2.1 混凝沉淀法 | 第15-16页 |
1.2.2 膜分离法 | 第16-17页 |
1.2.3 离子交换法 | 第17页 |
1.2.4 氧化法 | 第17-18页 |
1.2.5 生物法 | 第18页 |
1.2.6 吸附法 | 第18-20页 |
1.3 二氧化锰吸附砷的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1.3.1 二氧化锰概述 | 第20-21页 |
1.3.2 二氧化锰的制备方法 | 第21-23页 |
1.3.3 锰氧化物吸附砷的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1.4.1 选题依据 | 第25-26页 |
1.4.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第2章 不同形貌纳米二氧化锰的制备与表征 | 第27-35页 |
2.1 引言 | 第27页 |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7-28页 |
2.2.2 仪器设备 | 第28页 |
2.3 不同形貌纳米二氧化锰的制备方法 | 第28-29页 |
2.4 表征与测试 | 第29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29-33页 |
2.5.1 XRD分析 | 第29-30页 |
2.5.2 SEM分析 | 第30-31页 |
2.5.3 FT-IR分析 | 第31-32页 |
2.5.4 孔结构分析 | 第32-33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纳米二氧化锰在NaAsO_2溶液中对三价砷吸附性能研究 | 第35-55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设备 | 第35-36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5-36页 |
3.2.2 仪器设备 | 第36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6-39页 |
3.3.1 分析测定方法 | 第36-37页 |
3.3.2 吸附实验 | 第37-39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9-53页 |
3.4.1 溶液初始pH因素对二氧化锰吸附三价砷的影响 | 第39-41页 |
3.4.2 温度因素对二氧化锰吸附三价砷的影响 | 第41页 |
3.4.3 初始砷浓度因素对二氧化锰吸附三价砷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4 吸附等温线 | 第42-44页 |
3.4.5 吸附动力学 | 第44-46页 |
3.4.6 吸附选择性 | 第46-48页 |
3.4.7 循环再生性 | 第48-49页 |
3.4.8 吸附机理 | 第49-53页 |
3.5 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纳米二氧化锰在高盐浓度体系中对三价砷吸附性能研究.. | 第55-69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5-57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55-56页 |
4.2.2 仪器设备 | 第56-5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7-58页 |
4.3.1 吸附剂材料的制备 | 第57页 |
4.3.2 吸附实验 | 第57-58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8-67页 |
4.4.1 溶液初始pH因素对吸附三价砷性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4.4.2 温度因素对吸附三价砷性能的影响 | 第59-60页 |
4.4.3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三价砷性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4.4.4 吸附动力学 | 第61-63页 |
4.4.5 初始砷浓度对吸附三价砷性能的影响 | 第63-65页 |
4.4.6 吸附等温线 | 第65-66页 |
4.4.7 实际卤水体系中吸附剂用量因素实验 | 第66-67页 |
4.5 小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结论、创新与展望 | 第69-71页 |
5.1 结论 | 第69-70页 |
5.2 创新 | 第70页 |
5.3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