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12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第1章 傅斯年生平及其《〈诗经〉讲义稿》 | 第12-19页 |
1.1 傅斯年生平 | 第12-14页 |
1.2 《〈诗经〉讲义稿》的写作 | 第14-19页 |
1.2.1 《〈诗经〉讲义稿》之前傅斯年著作中涉及《诗经》的内容 | 第15-17页 |
1.2.2 《〈诗经〉讲义稿》概况 | 第17-19页 |
第2章 《〈诗经〉讲义稿》中的学术内容 | 第19-32页 |
2.1 孔子究竟删诗否 | 第19-21页 |
2.2 论《周颂》《商颂》《鲁颂》三说 | 第21-27页 |
2.2.1 《周颂》与《诗经》各篇之不同 | 第21-23页 |
2.2.2 “《风》《雅》《颂》中关系南者何以这样大” | 第23-25页 |
2.2.3 《商颂》所称下及宋襄公 | 第25-27页 |
2.3 叙十五国风诗旨 | 第27-28页 |
2.4 关于《诗经》的时代 | 第28-29页 |
2.5 研究《诗经》的原则及可探究题目 | 第29-32页 |
第3章 《〈诗经〉讲义稿》学术研究方法 | 第32-40页 |
3.1 比较史料学方法之运用 | 第32-34页 |
3.2 强调文学性,从诗本义研究 | 第34-36页 |
3.3 语言学贯穿于研究之中 | 第36-37页 |
3.4 运用统计学,表达方式创新多样 | 第37-38页 |
3.5 逻辑严密,推论有力 | 第38-40页 |
第4章 傅斯年《〈诗经〉讲义稿》的成就 | 第40-47页 |
4.1 研究成就 | 第40-44页 |
4.2 《诗经》研究的局限 | 第44-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附录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