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关于种养不协调对环境的影响研究 | 第12-14页 |
1.2.2 关于种养结合的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研究 | 第14-15页 |
1.2.3 关于种养不平衡的对策研究 | 第15页 |
1.2.4 文献评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页 |
1.6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2.1.1 种养结合 | 第19页 |
2.1.2 种养平衡 | 第19-20页 |
2.1.3 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 | 第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2.2.2 环境承载力理论 | 第21页 |
2.2.3 物质循环理论 | 第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 | 第22-33页 |
3.1 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评价原则 | 第22-23页 |
3.1.1 科学性 | 第22页 |
3.1.2 客观性 | 第22页 |
3.1.3 系统性 | 第22-23页 |
3.2 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 第23-29页 |
3.2.1 系数分析法 | 第23-24页 |
3.2.2 系数分析法的比较及选择 | 第24-25页 |
3.2.3 因素分析法 | 第25-28页 |
3.2.4 因素分析法的比较及选择 | 第28-29页 |
3.3 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 | 第29-32页 |
3.3.1 基于氮养分平衡法的评价指标 | 第29-30页 |
3.3.2 基于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法的评价指标 | 第30-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舒兰市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评价 | 第33-50页 |
4.1 研究地区概况 | 第33-34页 |
4.1.1 选点理由 | 第33页 |
4.1.2 研究地区基本情况 | 第33-34页 |
4.2 基于氮养分平衡法的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评价 | 第34-42页 |
4.2.1 氮养分平衡法相关系数的确定 | 第34-36页 |
4.2.2 氮养分需求量与供给量计算结果 | 第36-39页 |
4.2.3 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计算结果 | 第39-40页 |
4.2.4 基于NNBM的舒兰市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评价 | 第40-42页 |
4.3 基于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法的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评价 | 第42-47页 |
4.3.1 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43页 |
4.3.2 评价指标多重共线性分析 | 第43-45页 |
4.3.3 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计算结果 | 第45-46页 |
4.3.4 基于SE-DEA的舒兰市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评价 | 第46-47页 |
4.4 基于NNBM和SE-DEA的畜禽养殖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 第47-4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50-53页 |
5.1 结论 | 第50页 |
5.2 对策建议 | 第50-51页 |
5.2.1 科学规划种植与养殖结构,促进区域种与养的合理搭配 | 第50-51页 |
5.2.2 加强政府引导,制定有机肥“生产—施用”的全过程激励补偿政策 | 第51页 |
5.2.3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及技术 | 第51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历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