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 高等中医教材对“心”与“脉”关系的认识 | 第10-11页 |
2 《内经》中对“心”与“脉”关系的论述 | 第11-14页 |
3 现代对“心”与“脉”关系的文献研究 | 第14-16页 |
4 小结 | 第16-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7-19页 |
前言 | 第19-21页 |
第二部分 正文 | 第21-95页 |
上篇: 秦汉时期“心”与“脉”关系的理论探析 | 第21-59页 |
1“心”与“脉”皆为解剖所见的实体结构 | 第21-31页 |
1.1 心是解剖所见的实体心脏 | 第22-23页 |
1.2 经脉与血脉所指对象相同,为解剖所见的实体结构 | 第23-31页 |
1.2.1 经脉与血脉所指对象相同 | 第24-27页 |
1.2.2 血脉为解剖所见的实体结构 | 第27-31页 |
2 “心”的功能的转变 | 第31-38页 |
2.1 “心”指心思、精神或情绪的状态 | 第32-33页 |
2.2 心藏神,为人体之主宰 | 第33-35页 |
2.3 心属火,为库藏,储藏太阳、火气 | 第35-38页 |
3 “脉”的功能的转变 | 第38-51页 |
3.1 血脉行血,以通为用 | 第39-41页 |
3.2 经脉行血气,以气为本 | 第41-45页 |
3.3 经脉行营卫,环流不息 | 第45-48页 |
3.4 气血运行路径 | 第48-51页 |
4 “心”与“脉”之间的关系 | 第51-57页 |
4.1 “心”与“脉”在功能上没有关系 | 第51-53页 |
4.2 “心”与“脉”的“心—神—血气(脉)”的关系 | 第53-55页 |
4.3 “心”与“脉”的“心—太阳、火气—脉”的关系 | 第55-57页 |
5 小结 | 第57-59页 |
中篇: 秦汉时期气论影响下“宇宙论”“身体观”“生命观”的转变 | 第59-83页 |
1 春秋之前的“宇宙论”“身体观”“生命观” | 第59-63页 |
1.1 秩序化的宇宙论 | 第60-61页 |
1.2 “德仪一体”的身体观 | 第61-62页 |
1.3 “敬神保命”的生命观 | 第62-63页 |
2 反常频出的春秋时代 | 第63-65页 |
3 气论 | 第65-74页 |
3.1 “诸子百家”对气的谈论 | 第66-68页 |
3.2 “气”所指代的对象 | 第68-71页 |
3.2.1 “气”是真实存在的物质 | 第69-70页 |
3.2.2 “气”充斥于天地之间 | 第70页 |
3.2.3 “气”是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 | 第70-71页 |
3.3 “气”的基本特征 | 第71-73页 |
3.3.1 气具有运动变化性 | 第71页 |
3.3.2 气具有不同的性质 | 第71-72页 |
3.3.3 气具有时空性 | 第72-73页 |
3.4 气论的基本内容 | 第73-74页 |
4 “气论”下战国、秦汉时期的宇宙论、身体观、生命观 | 第74-81页 |
4.1 “数术化”的宇宙论 | 第75-76页 |
4.2 “形气相合”的身体观 | 第76-79页 |
4.2.1 形指有形的实体、肉眼可见、可触摸到的实体结构 | 第77-78页 |
4.2.2 气是无形的,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运动的气来源于天地 | 第78页 |
4.2.3 “形气相合”是《内经》的身体观 | 第78-79页 |
4.3 “调气练养”的生命观 | 第79-81页 |
5 小结 | 第81-83页 |
下篇: 临床实践背后的“心”与“脉”关系的转变 | 第83-95页 |
1 砭石治疗之术 | 第84-85页 |
2 微针治疗之术 | 第85-88页 |
3 药物治疗之术 | 第88-94页 |
3.1 《伤寒论》中对“经脉行营卫”的论述 | 第89页 |
3.2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对“心悸”的论治 | 第89-91页 |
3.3 《金匮要略》中对“胸痹心痛”的论治 | 第91-92页 |
3.4 对《伤寒论》中“通脉四逆汤”和《金匮要略》中“泻心汤”的解读 | 第92-94页 |
4 小结 | 第94-95页 |
结语 | 第95-98页 |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98-99页 |
创新点 | 第98页 |
不足之处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4页 |
致谢 | 第104-106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06-107页 |
个人简历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