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滑零件表面缺陷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机器视觉的发展状况 | 第12-14页 |
1.2.2 表面缺陷视觉检测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1.3 本文研究对象 | 第15页 |
1.4 本文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硬件平台设计 | 第19-28页 |
2.1 高质量图像 | 第19-20页 |
2.2 照明方案设计 | 第20-22页 |
2.2.1 光源选择 | 第20-21页 |
2.2.2 光照方式选择 | 第21-22页 |
2.3 图像采集设备 | 第22-24页 |
2.3.1 镜头选择 | 第22-23页 |
2.3.2 相机 | 第23-24页 |
2.4 电控旋转台 | 第24-26页 |
2.5 硬件系统平台搭建 | 第2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图像预处理与目标区域提取 | 第28-52页 |
3.1 图像灰度化 | 第28-30页 |
3.1.1 三原色 | 第28页 |
3.1.2 灰度化 | 第28-30页 |
3.2 对比度增强 | 第30-34页 |
3.2.1 Gamma校正 | 第30-32页 |
3.2.2 Retinex图像增强 | 第32-33页 |
3.2.3 直方图均衡化 | 第33-34页 |
3.3 图像去噪 | 第34-41页 |
3.3.1 图像噪声来源 | 第34-35页 |
3.3.2 均值滤波 | 第35-37页 |
3.3.3 中值滤波 | 第37-39页 |
3.3.4 高斯滤波 | 第39-41页 |
3.3.5 图像去噪实验结果对比 | 第41页 |
3.4 阈值分割 | 第41-44页 |
3.4.1 双峰法 | 第41-42页 |
3.4.2 最大类间方差法 | 第42-44页 |
3.5 边缘提取 | 第44-48页 |
3.5.1 Roberts算子 | 第45页 |
3.5.2 Sobel算子 | 第45-46页 |
3.5.3 Prewitt算子 | 第46页 |
3.5.4 Canny算子 | 第46-47页 |
3.5.5 边缘检测效果对比分析 | 第47-48页 |
3.6 形态学处理与目标区域提取 | 第48-50页 |
3.6.1 形态学腐蚀与膨胀 | 第48-49页 |
3.6.2 目标区域提取 | 第49-5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缺陷检测与识别 | 第52-62页 |
4.1 Hough圆检测 | 第52-53页 |
4.2 闭运算与图像细化 | 第53-55页 |
4.3 局部极差法 | 第55-56页 |
4.4 缺陷分类 | 第56-61页 |
4.4.1 缺陷分类算法设计 | 第57-59页 |
4.4.2 缺陷分类实验结果 | 第59-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物体三维重建 | 第62-70页 |
5.1 电控旋转台软件设计 | 第62-65页 |
5.1.1 MSComm控件简介 | 第62-63页 |
5.1.2 控制器ASCII通信协议格式 | 第63-65页 |
5.2 侧面图像采集与拼接 | 第65-66页 |
5.3 三维纹理映射 | 第66-69页 |
5.3.1 深度缓冲 | 第67页 |
5.3.2 三维顶点变换 | 第67页 |
5.3.3 透视投影变换 | 第67-68页 |
5.3.4 栅格化与纹理映射 | 第68-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0-71页 |
6.1.1 本文工作 | 第70-71页 |
6.1.2 论文创新点 | 第71页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