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0-12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宽带相控阵雷达模型和基本理论 | 第13-25页 |
2.1 窄带相控阵回波信号模型 | 第13-15页 |
2.2 宽带相控阵信号模型 | 第15-16页 |
2.2.1 宽带相控阵回波信号建模 | 第15页 |
2.2.2 线性调频(LFM)信号模型 | 第15-16页 |
2.3 基于分数时延的宽带波束形成 | 第16-24页 |
2.3.1 宽带阵列天线的孔径渡越效应 | 第16-18页 |
2.3.2 基于分数时延的宽带波束形成原理 | 第18-19页 |
2.3.3 分数时延滤波器 | 第19-22页 |
2.3.4 基于分数时延的宽带波束形成结构 | 第22-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子阵级波束形成 | 第25-37页 |
3.1 基于子阵的宽带波束形成 | 第25-29页 |
3.1.1 宽带阵列雷达子阵划分结构 | 第26-27页 |
3.1.2 子阵结构对波束指向的影响 | 第27-28页 |
3.1.3 仿真实验 | 第28-29页 |
3.2 子阵划分与旁瓣性能 | 第29-36页 |
3.2.1 规则不重叠分子阵方法 | 第29-30页 |
3.2.2 规则重叠分子阵方法 | 第30-32页 |
3.2.3 加泰勒窗降低旁瓣电平 | 第32-34页 |
3.2.4 仿真实验 | 第34-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宽带信号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研究 | 第37-57页 |
4.1 空域波束形成 | 第37-39页 |
4.2 宽带频域波束形成 | 第39-48页 |
4.2.1 宽带信号频域模型 | 第40-41页 |
4.2.2 非相干信号子空间(ISM)处理算法 | 第41-42页 |
4.2.3 相干信号子空间(CSM)处理算法 | 第42-44页 |
4.2.4 仿真实验 | 第44-48页 |
4.3 宽带空时自适应波束形成 | 第48-56页 |
4.3.1 宽带Frost空时自适应波束形成 | 第48-51页 |
4.3.2 一种无需预延迟补偿的宽带波束形成方法 | 第51-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基于去斜处理的宽带波束形成 | 第57-73页 |
5.1 去斜处理原理 | 第57-59页 |
5.2 基于多通道接收去斜处理的宽带波束形成 | 第59-66页 |
5.2.1 基于多时延接收去斜处理的宽带波束形成 | 第59-60页 |
5.2.2 基于多混频信号接收去斜处理的宽带波束形成 | 第60-63页 |
5.2.3 基于单混频信号接收去斜处理的宽带波束形成 | 第63-66页 |
5.3 基于去斜处理的子阵级宽带波束形成 | 第66-68页 |
5.4 仿真实验 | 第68-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3页 |
6.2 工作展望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