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英文摘要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9页 |
1.1 猪流行性腹泻概述 | 第13-16页 |
1.1.1 PED的流行 | 第13-14页 |
1.1.2 PED的诊断 | 第14-15页 |
1.1.3 PED的预防 | 第15页 |
1.1.4 PED的治疗 | 第15-16页 |
1.2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概述 | 第16-20页 |
1.2.1 PEDV病毒学分类地位 | 第16-17页 |
1.2.2 PEDV基因组结构 | 第17-18页 |
1.2.3 PEDV编码的蛋白及功能 | 第18-19页 |
1.2.4 PEDV的感染发生机制 | 第19-20页 |
1.3 蛋白质组学技术 | 第20-23页 |
1.3.1 蛋白质组学 | 第20页 |
1.3.2 蛋白质组学在病毒学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1.3.3 同位素标记相对与绝对定量(iTRAQ)技术 | 第21-23页 |
1.4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技术 | 第23-27页 |
1.4.1 蛋白质磷酸化的概况 | 第23页 |
1.4.2 磷酸化蛋白样品的分离富集 | 第23-25页 |
1.4.3 磷酸化蛋白位点鉴定与分析 | 第25页 |
1.4.4 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在病毒感染中的应用 | 第25-27页 |
1.5 猪流行性腹泻感染相关蛋白研究进展 | 第27页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7-29页 |
2 VeroE6细胞感染PEDV样品制备 | 第29-3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9-30页 |
2.1.1 病毒与细胞 | 第29页 |
2.1.2 主要生化试剂 | 第29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9-3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0-32页 |
2.2.1 VeroE6细胞的培养 | 第30页 |
2.2.2 Vero E6细胞样品制备 | 第30-3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2-33页 |
2.3.1 PEDV感染VeroE6细胞样品的制备 | 第32-33页 |
2.3.2 蛋白质浓度测定结果 | 第33页 |
2.3.3 Westernblot鉴定PEDV感染VeroE6细胞 | 第33页 |
2.4 讨论 | 第33-35页 |
2.5 小结 | 第35-37页 |
3 基于iTRAQ技术的VeroE6细胞差异表达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37-71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37页 |
3.1.1 主要生化试剂 | 第37页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7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7-42页 |
3.2.1 酶解和肽段定量 | 第37-38页 |
3.2.2 肽段标记 | 第38页 |
3.2.3 二氧化钛富集 | 第38页 |
3.2.4 质谱分析 | 第38-39页 |
3.2.5 蛋白质鉴定与分析 | 第39-40页 |
3.2.6 验证差异表达蛋白 | 第40页 |
3.2.7 验证样品中Hsp70的表达 | 第40页 |
3.2.8 细胞样品的制备、RNA的提取及实时荧光定量RT-PCR | 第40-42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2-65页 |
3.3.1 酶解肽段浓度测定 | 第42页 |
3.3.2 磷酸化蛋白质鉴定结果统计 | 第42-43页 |
3.3.3 定量比值频数分布直方图 | 第43-44页 |
3.3.4 差异表达磷酸化蛋白结果 | 第44-56页 |
3.3.5 差异表达磷酸化蛋白质分子量分布 | 第56-57页 |
3.3.6 差异表达磷酸化蛋白质等电点分布 | 第57页 |
3.3.7 生物信息学(GO分析) | 第57-59页 |
3.3.8 差异表达磷酸化蛋白的KEGG通路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调节 | 第59-62页 |
3.3.9 差异表达蛋白验证 | 第62-63页 |
3.3.10 Westernblot验证温度对Hsp70的影响 | 第63-64页 |
3.3.11 荧光定量PCR鉴定PEDV的相对表达量 | 第64-65页 |
3.4 讨论 | 第65-70页 |
3.4.1 病毒感染相关信号通路 | 第65-66页 |
3.4.2 差异磷酸化蛋白与病毒感染 | 第66-70页 |
3.5 小结 | 第70-71页 |
4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附录 | 第95-107页 |
个人简历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