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振兴的功能与实现路径--基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1 十九大报告等新精神指引下大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第11页
        1.1.2 河北省的乡村文化保护和传承情况不容乐观第11-12页
        1.1.3 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的历史机遇第12-13页
    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1 对提升乡村建设研究、辅助相关方案实施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第13页
        1.2.2 对河北省乡村文化建设特别是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第13-14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第14-17页
        1.3.1 美丽乡村建设方面的研究第14-15页
        1.3.2 乡村文化的相关研究第15-17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7-18页
        1.4.1 研究思路第17页
        1.4.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5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第18-19页
第2章 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问题及原因第19-28页
    2.1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第19页
    2.2 从AGIL分析框架来看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结构与功能诉求第19-20页
    2.3 结构-功能主义视角下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已有成效第20-22页
    2.4 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维模系统出现的主要问题第22-24页
        2.4.1 传统村落和历史遗存遭到破坏第22页
        2.4.2 乡村文化建设仍滞后第22-23页
        2.4.3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低第23页
        2.4.4 文化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第23-24页
    2.5 乡村文化建设出现问题的深层原因剖析第24-28页
        2.5.1 现有政策理解不充分、不到位第24-25页
        2.5.2 现代化进程对乡村文化的冲击第25页
        2.5.3 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缺失第25-26页
        2.5.4 乡村建设中文化资源挖掘与创意匮乏第26-28页
第3章 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中文化维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第28-37页
    3.1 从社会系统论看文化维模系统第28-29页
    3.2 乡村文化振兴在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功能第29-33页
        3.2.1 加快经济转型功能第29-30页
        3.2.2 提高村民生活品质功能第30-32页
        3.2.3 促进城乡关系和谐功能第32-33页
        3.2.4 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功能第33页
    3.3 乡村文化振兴在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功能性诉求第33-37页
        3.3.1 依托传统农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第34页
        3.3.2 政策扶持、科学规划第34-35页
        3.3.3 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第35-36页
        3.3.4 重塑乡土文化自信,吸纳和培养人才第36-37页
第4章 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中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第37-48页
    4.1 将政府引导、政策支持与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相结合第37-38页
        4.1.1 完善政策法规第37页
        4.1.2 加大资金支持第37页
        4.1.3 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第37-38页
    4.2 因地制宜挖掘文化资源、制定乡村文化发展规划第38-39页
        4.2.1 充分考察当地资源现状第38页
        4.2.2 根据文化资源挖掘情况梳理发展方向第38-39页
    4.3 借助特有资源和文化创意打造河北文化名片第39-42页
        4.3.1 突出开发显著文化特征第39-41页
        4.3.2 融入创意提高村庄和产品的文化品位第41-42页
    4.4 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建立市场化运作、产业化运营机制第42-44页
        4.4.1 积极引入市场机制第42页
        4.4.2 与区域资源相匹配,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第42-43页
        4.4.3 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第43-44页
    4.5 融合各类传播资源和手段、打造乡村文化品牌第44-48页
        4.5.1 运用各类媒体资源进行最广泛的传播第44-45页
        4.5.2 用好非媒体类传播路径力求更好传播效果第45-48页
结语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5页
附录一 保定市大激店村文化挖掘开发实例第55-59页
附录二 涿州邵村花田文化挖掘开发方案第59-62页
致谢第62-6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白洋淀作为雄安新区城市符号的可行性研究
下一篇:德国媒体“一带一路”报道框架分析--以《世界报》和《南德意志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