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绪论 | 第9-14页 |
第1章 贾樟柯电影创作背景与城市情结 | 第14-22页 |
1.1 贾樟柯电影的创作背景与风格形成 | 第14-16页 |
1.1.1 社会经济体制变革的冲击 | 第14-15页 |
1.1.2 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形成 | 第15-16页 |
1.2 贾樟柯电影创作的城市情结 | 第16-19页 |
1.2.1 探索阶段对城市生活问题的初步涉及 | 第17页 |
1.2.2 成长阶段对城市经济转型的现实关怀 | 第17-18页 |
1.2.3 成熟阶段对城市社会变迁的超现实表达 | 第18-19页 |
1.3 关于“城市”、“符号”与“视听符号”的概念阐述 | 第19-22页 |
1.3.1 关于“城市”的概念阐述 | 第19-20页 |
1.3.2 关于“符号”与“视听符号”的概念阐述 | 第20-22页 |
第2章 贾樟柯电影中城市的视觉符号 | 第22-34页 |
2.1 城市人物 | 第22-26页 |
2.1.1 人物身份 | 第22-25页 |
2.1.2 人物服饰 | 第25-26页 |
2.2 城市实物 | 第26-31页 |
2.2.1 城市道路 | 第27-29页 |
2.2.2 城市废墟 | 第29-31页 |
2.3 城市色彩之灰色 | 第31-34页 |
2.3.1 灰色的纪实意义 | 第31-32页 |
2.3.2 灰色的冷静客观意味 | 第32-33页 |
2.3.3 灰色的人物心理表征 | 第33-34页 |
第3章 贾樟柯电影中城市的听觉符号 | 第34-41页 |
3.1 城市环境音 | 第34-36页 |
3.1.1 环境音的纪实意义 | 第34-35页 |
3.1.2 环境音的特定指示意义 | 第35-36页 |
3.2 城市人声之方言 | 第36-38页 |
3.2.1 方言的纪实意义 | 第36-37页 |
3.2.2 方言的地域差异指示意义 | 第37-38页 |
3.3 城市音乐 | 第38-41页 |
3.3.1 音乐的人物情感指示意义 | 第38-39页 |
3.3.2 音乐的社会时代表征意义 | 第39-41页 |
第4章 贾樟柯电影中城市视听符号的现实意义 | 第41-46页 |
4.1 底层社会生活面貌的呈现 | 第41-43页 |
4.2 社会历史变迁的记录 | 第43-44页 |
4.3 民族文化符号的传播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