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外科学论文--外科学各论论文--心脏血管和淋巴系外科学论文--心脏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不同阶段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比较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中英文缩略图表第9-13页
前言第13-15页
第1章 资料与方法第15-22页
    1.1 研究对象选择第15-16页
        1.1.1 诊断标准第15页
        1.1.2 纳入标准第15-16页
        1.1.3 排除标准第16页
        1.1.4 分组方法第16页
    1.2 研究对象术前资料采集第16-17页
    1.3 围术期处理第17-19页
        1.3.1 术前准备第17页
        1.3.2 麻醉及手术方法第17-18页
        1.3.3 围术期其他处理第18-19页
    1.4 研究对象血液标本采集与处理第19-21页
        1.4.1 血液标本采集及储存方法第19页
        1.4.2 研究所涉及主要仪器、试剂第19-20页
        1.4.3 H-FABP检测原理及方法第20-21页
        1.4.4 IMA检测原理及方法第21页
        1.4.5 cTnI检测原理及方法第21页
    1.5 统计学方法第21-22页
第2章 结果第22-27页
    2.1 各组研究对象术中术后临床资料第22-23页
        2.1.1 各组研究对象术中临床资料第22页
        2.1.2 各组研究对象术后临床资料第22-23页
    2.2 各组研究对象各预设时间点的酶学资料第23-27页
        2.2.1 各组研究对象各预设时间点的H-FABP水平第23-24页
        2.2.2 各组研究对象各预设时间点的CTnI水平第24-25页
        2.2.3 各组研究对象各预设时间点的IMA水平第25-26页
        2.2.4 不同种类血清标记物峰值相关性分析第26-27页
第3章 讨论第27-33页
    3.1 心肌损伤的早期诊断第27-29页
        3.1.1 心肌损伤早期诊断在OPCAB围术期的意义第27页
        3.1.2 心肌损伤早期诊断的方法选择第27-29页
    3.2 各组研究对象CTnI、H-FABP、IMA水平的比较与分析第29-30页
        3.2.1 各组研究对象H-FABP水平的比较与分析第29页
        3.2.2 各组研究对象CTnI水平的比较与分析第29页
        3.2.3 各组研究对象IMA水平的比较分析第29-30页
        3.2.4 H-FABP、IMA、CTnI峰值两两比较与分析第30页
    3.3 各组研究对象术前、术中、术后临床资料分析第30页
    3.4 AMI后行OPCAB的手术时机讨论第30-33页
第4章 结论第33-34页
第5章 研究局限性与讨论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40页
附录第40-41页
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现状与展望第41-49页
    1.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第41-42页
        1.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适应症与禁忌症第41-42页
        1.2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方式第42页
    2.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第42-45页
        2.1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第42-43页
        2.2 急性心肌梗死的分型第43页
        2.3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第43-44页
        2.4 急性心肌梗死后的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第44-45页
    3.展望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致谢第49-5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辅助T细胞17、调节T细胞相关因子与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相关性分析
下一篇:高位结扎+EVLT+PSSL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