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内污染物的分析评价及净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车内微环境状况 | 第10-12页 |
1.3 车外本底环境状况 | 第12-15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第2章 车内污染物危害、来源及其影响因素 | 第16-28页 |
2.1 室内空气品质 | 第16-17页 |
2.2 车内空气污染特征 | 第17页 |
2.3 车内主要有害物质 | 第17-22页 |
2.3.1 二氧化碳 | 第17-18页 |
2.3.2 一氧化碳 | 第18-19页 |
2.3.3 氮氧化物 | 第19页 |
2.3.4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 第19-20页 |
2.3.5 甲醛 | 第20页 |
2.3.6 苯及甲苯、二甲苯 | 第20-21页 |
2.3.7 可吸入颗粒物 | 第21-22页 |
2.3.8 细菌霉菌与微生物 | 第22页 |
2.4 车内污染物来源途径 | 第22-24页 |
2.4.1 汽车内饰及零部件 | 第22-23页 |
2.4.2 汽车自身排放 | 第23页 |
2.4.3 司乘人员污染排放 | 第23-24页 |
2.4.4 车外大气环境 | 第24页 |
2.5 各种因素对污染物影响 | 第24-27页 |
2.5.1 温度因素 | 第24-25页 |
2.5.2 湿度因素 | 第25-26页 |
2.5.3 车龄与车型 | 第26页 |
2.5.4 行驶状态影响 | 第26-27页 |
2.5.5 其他因素 | 第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车内污染物浓度标准及空气品质评价法 | 第28-42页 |
3.1 车内污染物浓度标准 | 第28-32页 |
3.1.1 国外有关标准 | 第28-29页 |
3.1.2 国内有关标准 | 第29-31页 |
3.1.3 动态情况建议污染限值 | 第31-32页 |
3.2 车内空气品质评价法 | 第32-40页 |
3.2.1 综合指数法 | 第33页 |
3.2.2 空气质量指数AQI法 | 第33-35页 |
3.2.3 灰色关联法 | 第35-37页 |
3.2.4 健康风险评价法 | 第37-38页 |
3.2.5 模糊评价法 | 第38-4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典型行驶状态污染物动态监测评价 | 第42-60页 |
4.1 测试方案 | 第42-46页 |
4.1.1 测试仪器 | 第42-44页 |
4.1.2 测试对象 | 第44页 |
4.1.3 测试方案 | 第44-46页 |
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4.2.1 市区测试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4.2.2 郊区测试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4.2.3 高速测试结果分析 | 第48-50页 |
4.3 污染物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4页 |
4.3.1 CO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1页 |
4.3.2 CO_2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53页 |
4.3.3 PM_(2.5)影响因素分析 | 第53-54页 |
4.3.4 TVOC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页 |
4.4 空气品质评价 | 第54-59页 |
4.4.1 灰色关联度分析计算 | 第54-57页 |
4.4.2 模糊性综合评价 | 第57-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污染物净化策略 | 第60-65页 |
5.1 健康驾驶方法 | 第60-61页 |
5.2 污染物净化探讨 | 第61-63页 |
5.2.1 CO_2的净化 | 第61页 |
5.2.2 PM_(2.5)的净化 | 第61-62页 |
5.2.3 CO及TVOC的净化 | 第62-63页 |
5.3 政府、汽车制造商管控 | 第63-64页 |
5.3.1 汽车制造商控制 | 第63页 |
5.3.2 政府监管 | 第63-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