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论 | 第23-32页 |
一、选题意义 | 第23-25页 |
二、研究相关动态 | 第25-29页 |
三、主要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研究结构 | 第30-32页 |
第一章 维吾尔族的起源及汉至东晋时期西域各部族的农牧经济 | 第32-60页 |
第一节 维吾尔族的族称与族源 | 第32-37页 |
一、族称 | 第33-35页 |
二、族源 | 第35-37页 |
第二节 汉代西域(Quryar Rayoni)的各部族 | 第37-49页 |
一、西域三十六国 | 第38-48页 |
二、行国的游牧经济 | 第48-49页 |
三、居国的绿洲经济 | 第49页 |
第三节 汉代、三国时期丁零部族的游牧经济 | 第49-53页 |
一、北狄的游牧经济生活 | 第50页 |
二、丁零部族生活的自然环境 | 第50-52页 |
三、丁零部族的游牧经济 | 第52页 |
四、丁零部族内部的社会结构 | 第52-53页 |
五、西汉西域都护府与丁零的关系 | 第53页 |
第四节 魏晋时期高车到南北朝时期袁纥的部族游猎经济 | 第53-58页 |
一、高车部族的驻牧地 | 第54-55页 |
二、高车部族的游牧经济 | 第55页 |
三、高车部族的狩猎和采集经济 | 第55-56页 |
四、高车的制造 | 第56-57页 |
五、高车部族内部的社会结构 | 第57页 |
六、袁纥的游猎经济 | 第57-58页 |
第五节 突厥人统治下的韦纥诸部族游猎和农耕经济 | 第58-60页 |
一、突厥人统治下西域发达的棉织业 | 第58-59页 |
二、突厥人统治下的韦纥诸部族 | 第59-60页 |
第二章 唐代回纥汗国封建制经济的确立 | 第60-77页 |
第一节 回纥汗国建立的经济基础 | 第60-66页 |
一、为反抗突厥统治而建立的以回纥为主体的部族联盟 | 第61-63页 |
二、回纥汗国建立的经济条件 | 第63页 |
三、回纥汗国的“马”贸易 | 第63-66页 |
第二节 回纥汗国的封建经济制度 | 第66-70页 |
一、游牧生产方式基础上奴隶制的不发达 | 第66-67页 |
二、草场、牲畜和土地的封建主所有制 | 第67-68页 |
三、回纥汗国的封建主阶级 | 第68-69页 |
四、回纥汗国的被剥削阶级 | 第69页 |
五、回纥汗国封建剥削方式 | 第69-70页 |
第三节 摩尼教对回纥汗国封建制经济的巩固 | 第70-73页 |
一、摩尼教的引入及政教合一的初现 | 第70-71页 |
二、摩尼教对回纥封建制经济的巩固 | 第71-72页 |
三、封建剥削的摩尼教形式 | 第72-73页 |
第四节 回纥汗国灭亡的经济原因 | 第73-77页 |
一、回纥汗国封建主与附属部族间矛盾的激化 | 第73-74页 |
二、回纥汗国封建主之间矛盾的激化 | 第74-75页 |
三、游牧部族黠戛斯的攻击及回纥汗国的灭亡 | 第75页 |
四、回纥汗国取得的经济成就 | 第75-77页 |
第三章 晚唐回鹘族迁徙的经济原因及后果 | 第77-85页 |
第—节 回鹘迁徙的路线 | 第77-80页 |
一、向高昌(天山)的迁徙 | 第78-79页 |
二、向河西的迁徙 | 第79页 |
三、向葱岭的迁徙 | 第79-80页 |
第二节 回鹘迁徙的经济原因 | 第80-81页 |
一、阶级矛盾激化以及附属部族黠戛斯入侵、生存环境恶化 | 第80-81页 |
二、迁徙目的地的经济条件 | 第81页 |
第三节 回鹘迁徙的经济后果 | 第81-85页 |
一、回鹘族向整个西域的扩散 | 第82-83页 |
二、农耕经济的扩展 | 第83页 |
三、迁徙后回鹘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 第83-85页 |
第四章 高昌回鹘和甘州回鹘农牧结合的封建制经济 | 第85-117页 |
第一节 高昌回鹘王国建立的经济条件 | 第85-90页 |
一、高昌回鹘与当地部族的融合和居民的回鹘化 | 第86-87页 |
二、适于农业、果园业的自然条件 | 第87页 |
三、回鹘人与当地居民较先进的农业技术 | 第87-88页 |
四、当地居民掌握的果园技术 | 第88-89页 |
五、社会经济制度条件 | 第89-90页 |
第二节 高昌回鹘的葡萄园经济 | 第90-95页 |
一、吐鲁番的葡萄种植条件 | 第90-91页 |
二、葡萄栽培技术及加工技术的发展 | 第91-93页 |
三、高昌回鹘王国对葡萄园经济的鼓励政策和措施 | 第93-94页 |
四、贸易促进了葡萄园经济的繁荣 | 第94页 |
五、高昌回鹘葡萄园经济的成就 | 第94-95页 |
第三节 高昌回鹘坎儿井灌溉设施 | 第95-99页 |
一、高昌回鹘坎儿井灌溉设施形成的原因 | 第95-96页 |
二、坎儿井的普遍修建 | 第96-98页 |
三、坎儿井修建的意义 | 第98-99页 |
第四节 高昌回鹘农牧为主的多种经济结构 | 第99-107页 |
一、粮、棉种植业 | 第99-102页 |
二、桑蚕业 | 第102-103页 |
三、蔬菜瓜果业 | 第103页 |
四、高昌回鹘的畜牧业 | 第103-105页 |
五、手工业 | 第105-107页 |
第五节 高昌回鹘商业经济与货币 | 第107-113页 |
一、迁徙后回鹘人商业发展的条件 | 第107-108页 |
二、商队与商人 | 第108页 |
三、回鹘人经营的商品和使用的货币 | 第108-113页 |
四、回鹘商业城镇的兴起 | 第113页 |
第六节 甘州回鹘农牧结合的封建制经济结构 | 第113-117页 |
一、甘州回鹘融入其他部族 | 第114页 |
二、甘州回鹘小麦、小豆种植 | 第114-115页 |
三、河西地区的畜牧业条件 | 第115页 |
四、甘州回鹘以“马”贸易为主的商业 | 第115-116页 |
五、佛教的传入及对甘州回鹘封建制经济的巩固 | 第116-117页 |
第五章 葱岭(喀喇汗)回鹘的封建制经济及其伊斯兰化 | 第117-154页 |
第—节 葱岭回鹘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条件 | 第117-122页 |
一、绿洲经济发展的自然条件 | 第118-119页 |
二、西迁回鹘的经济制度 | 第119-120页 |
三、西迁回鹘人已具备初步的农业生产经验 | 第120-121页 |
四、西迁回鹘人的绿洲经济 | 第121-122页 |
第二节 喀喇汗(黑汗)回鹘王朝封建制经济的全面发展 | 第122-133页 |
一、喀喇汗回鹘王朝建立的社会经济基础 | 第122-123页 |
二、喀喇汗回鹘王朝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 第123-124页 |
三、封建制的绿洲经济 | 第124-133页 |
第三节 喀喇汗回鹘王朝的手工业与商业的繁荣 | 第133-145页 |
一、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商业组织 | 第133-136页 |
二、发达的手工业 | 第136-140页 |
三、亚尔马克金属币(yarmaq mital pul)和迪纳尔金币(dinar) | 第140-144页 |
四、喀喇汗回鹘王朝的经济生活水平 | 第144-145页 |
第四节 喀喇汗回鹘王朝伊利可汗制度与伊克塔制度 | 第145-149页 |
一、西迁回鹘的宗教信仰与伊斯兰教的传入 | 第145-147页 |
二、喀喇汗回鹘王朝所执行的伊利可汗制度与伊克塔制度 | 第147-148页 |
三、政教合一制度的形成对喀喇汗回鹘王朝经济的影响 | 第148-149页 |
第五节 喀喇汗回鹘王朝封建制经济的衰落 | 第149-154页 |
一、喀喇汗回鹘王朝封建经济矛盾的激化 | 第149-152页 |
二、喀喇汗回鹘王朝封建制经济的解体及后果 | 第152页 |
三、喀喇汗回鹘王朝在维吾尔族经济史上的地位 | 第152-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3页 |
后记 | 第163-1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