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课题研究的社会背景 | 第12-13页 |
1.2. 课题的解释和提出 | 第13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5.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2. 南太行山区传统地域建筑研究现状与趋势 | 第18-30页 |
2.1. 南太行山区区域界定 | 第18页 |
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18-23页 |
2.2.1. 传统地域建筑研究 | 第18-20页 |
2.2.2. 乡土民居研究现状 | 第20页 |
2.2.3. 山地建筑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2.2.4. 石头建筑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2.2.5. 太行山传统建筑研究现状 | 第23页 |
2.3.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2.4. 传统地域建筑保护与更新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24-28页 |
2.4.1. 科学的发展观 | 第24-25页 |
2.4.2. 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25页 |
2.4.3. 研究的全面性和多维视角 | 第25-26页 |
2.4.4. 技术的传承性 | 第26-27页 |
2.4.5. 政策指示性转向引导性 | 第27-28页 |
2.5. 小结 | 第28-30页 |
3. 南太行山区传统地域建筑的基本属性研究 | 第30-66页 |
3.1. 历史人文属性研究 | 第30-35页 |
3.1.1. 历史绵长,区位特殊 | 第30-31页 |
3.1.2. 中原文化与三晋文化双重影响 | 第31-33页 |
3.1.3. 建筑风水 | 第33-34页 |
3.1.4. 淳朴的农耕文明 | 第34页 |
3.1.5.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 第34-35页 |
3.2. 自然环境属性研究 | 第35-39页 |
3.2.1. 气候特征 | 第35-36页 |
3.2.2. 地理条件 | 第36-39页 |
3.2.3. 生物资源 | 第39页 |
3.3. 营建、材料、技术属性研究 | 第39-62页 |
3.3.1. 建筑与村落选址 | 第39-41页 |
3.3.2. 地域建造材料属性 | 第41-47页 |
3.3.3. 空间布局形式 | 第47-52页 |
3.3.4. 传统营建技术 | 第52-58页 |
3.3.5. 传统建筑细部构造 | 第58-62页 |
3.4. 旅游与产业发展属性研究 | 第62-65页 |
3.4.1. 旅游开发 | 第62-63页 |
3.4.2. 产业转变与经济影响 | 第63-64页 |
3.4.3. 新农村建设发展 | 第64-65页 |
3.5. 小结 | 第65-66页 |
4. 南太行山区传统地域建筑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 | 第66-78页 |
4.1. 传统地域建筑保护与更新原则 | 第66-69页 |
4.1.1. 保存真实性,尊重传统。 | 第66页 |
4.1.2. 保持整体性,综合开发利用。 | 第66-67页 |
4.1.3. 突出全面性,实物与环境、技术、文化保护与更新相结合。 | 第67页 |
4.1.4. 措施分层次,明确保护与发展主体。 | 第67-68页 |
4.1.5. 实施动态性,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 | 第68页 |
4.1.6. 尊重科学性,推动可持续发展。 | 第68-69页 |
4.2. 南太行山区传统地域建筑保护与更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69-71页 |
4.2.1. 年代久远,自然破坏 | 第69页 |
4.2.2. 保护意识薄弱,保护措施缺乏,“保护”性人为破坏严重 | 第69-70页 |
4.2.3. 大量居民外迁,常住人.剧减,空置住宅加剧建筑损坏 | 第70页 |
4.2.4. 旅游开发缺乏科学引导,对传统建筑造成巨大冲击 | 第70页 |
4.2.5. 原有建筑形式不能适应现代生活需要,遭使用者遗弃 | 第70页 |
4.2.6. 外来思想与文化冲击,传统观念与传统生存方式改变 | 第70-71页 |
4.3. 南太行山区传统地域建筑保护与更新的内容 | 第71-72页 |
4.3.1. 自然地理环境 | 第71页 |
4.3.2. 传统村落格局 | 第71页 |
4.3.3. 传统建筑实体 | 第71页 |
4.3.4. 传统建筑技术 | 第71-72页 |
4.3.5. 传统建筑装饰纹样 | 第72页 |
4.4. 南太行山区传统地域建筑保护与更新发展策略 | 第72-77页 |
4.4.1. 对传统地域建筑实体建档造册 | 第72-73页 |
4.4.2. 明确责任主体,确定保护与更新责任义务 | 第73页 |
4.4.3. 对全体居民教育培训,树立科学的保护与更新观念 | 第73-74页 |
4.4.4. 实施奖励政策,对必须的维修保护,实施财政补贴 | 第74页 |
4.4.5. 培养传统技术传承人 | 第74-75页 |
4.4.6. 对遭到破坏、废弃的传统院落改造修复,营建体验式旅游项目 | 第75页 |
4.4.7. 另辟区域,推动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第75-77页 |
4.5. 小结 | 第77-78页 |
5. 典型建筑保护与更新营建设计与实践 | 第78-98页 |
5.1. 基础现状资料收集 | 第78-79页 |
5.2. 传统建筑遗存分类与更新营建设计案例选择 | 第79-84页 |
5.3. 设计案例基本特征、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 第84-86页 |
5.3.1. 基本特征、问题分析 | 第84-85页 |
5.3.2. 设计思路与营建策略 | 第85-86页 |
5.4. 典型建筑保护与更新营建设计方案 | 第86-97页 |
5.4.1. 功能置换,确定责任主体 | 第86-87页 |
5.4.2. 建筑单体形式不变,空间适度改造 | 第87-89页 |
5.4.3. 高度尊重传统村落规划,维持传统院落格局 | 第89-92页 |
5.4.4. 重构空间组合形式,适度提升空间舒适度 | 第92-93页 |
5.4.5. 充分利用传统建筑遗存,适时采用现代材料与技术 | 第93-94页 |
5.4.6. 重视建筑装饰构件的传承性,性特征符号化 | 第94-95页 |
5.4.7. 建筑整体效果 | 第95-97页 |
5.5. 小结 | 第97-98页 |
6. 结论及待解决的问题 | 第98-100页 |
致谢 | 第100-102页 |
图表目录 | 第102-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发表的论文 | 第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