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17页 |
ABSTRACT | 第17-2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21-43页 |
1 引言 | 第21页 |
2 纳米材料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第21-24页 |
2.1 化疗 | 第22页 |
2.2 热疗 | 第22-23页 |
2.3 光动力治疗 | 第23-24页 |
3 碳纳米材料与纳米肿瘤医学 | 第24-28页 |
3.1 碳纳米管 | 第24-25页 |
3.2 石墨烯量子点 | 第25-26页 |
3.3 纳米金刚石 | 第26-27页 |
3.4 碳量子点 | 第27-28页 |
4 碳量子点的合成、特性以及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第28-39页 |
4.1 碳量子点的合成 | 第28-30页 |
4.2 碳量子点的特性 | 第30-34页 |
4.3 碳量子点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 第34-39页 |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9-40页 |
6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40-41页 |
6.1 碳量子点的制备以及荧光性能研究 | 第40页 |
6.2 Mg/N双杂化碳量子点及其在光动力治疗中的应用 | 第40-41页 |
6.3 生物自荧光诱导复合光敏剂治疗体系 | 第41页 |
6.4 化学自荧光诱导复合光敏剂治疗体系 | 第41页 |
7 课题创新点 | 第41-43页 |
第二章 碳量子点的制备以及荧光性能研究 | 第43-57页 |
1 引言 | 第4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43-47页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43-4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44-47页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7-56页 |
3.1 碳量子点的荧光性能 | 第47-48页 |
3.2 反应温度对碳量子点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48-51页 |
3.3 反应物配比对碳量子点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51-54页 |
3.4 CD-EDA形成机理与发光机理推测 | 第54-55页 |
3.5 荧光上转化 | 第55-56页 |
3.6 细胞毒性检测 | 第5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三章 Mg/N双杂化碳量子点及其在光动力治疗中的应用 | 第57-75页 |
1 引言 | 第57-58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58-63页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58-59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59-63页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3-74页 |
3.1 碳量子点的制备和表征 | 第63-66页 |
3.2 碳量子点-光敏剂复合体系的表征 | 第66-71页 |
3.3 复合体系抑癌效果评价 | 第71-74页 |
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四章 生物自荧光诱导复合光敏剂治疗体系 | 第75-89页 |
1 引言 | 第75-76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76-79页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76-7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77-79页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9-86页 |
3.1 生物自发光诱导下的光动力治疗体系的构建 | 第79-81页 |
3.2 碳量子点的表征 | 第81-82页 |
3.3 复合光敏剂性能研究 | 第82-84页 |
3.4 生物荧光诱导复合光敏剂光动力治疗效果评价 | 第84-86页 |
4 本章小结 | 第86-89页 |
第五章 化学自荧光诱导复合光敏剂治疗体系 | 第89-105页 |
1 引言 | 第89-90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90-93页 |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第90-9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91-93页 |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3-103页 |
3.1 化学发光诱导下的光动力治疗体系的构建 | 第93-94页 |
3.2 碳量子点的表征 | 第94-96页 |
3.3 复合光敏剂的制备和表征 | 第96-100页 |
3.4 化学荧光诱导复合光敏剂光动力治疗效果评价 | 第100-103页 |
4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1 全文总结 | 第105页 |
2 前景与展望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21页 |
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21-123页 |
作者简历 | 第12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