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气流床气化及旋风燃烧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气流床气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1.2.2 旋风燃烧及气化技术的发展现状 | 第10-12页 |
1.3 液态排渣气化炉数值模拟的关键问题 | 第12-14页 |
1.3.1 炉内积灰结渣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加压气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煤焦加压气化动力学研究 | 第15-29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实验装置介绍 | 第15-19页 |
2.2.1 加压热重的介绍 | 第15-17页 |
2.2.2 高温管式沉降炉的介绍 | 第17-19页 |
2.3 煤样的选取与处理 | 第19页 |
2.4 实验过程及测量方法 | 第19-20页 |
2.4.1 二氧化碳气化过程及测量 | 第19-20页 |
2.4.2 实验中的误差分析 | 第20页 |
2.5 实验结果 | 第20-22页 |
2.5.1 温度对二氧化碳气化反应的影响 | 第20-22页 |
2.5.2 压力对二氧化碳气化反应的影响 | 第22页 |
2.6 动力学分析 | 第22-2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煤气化及灰沉积结渣模型的建立 | 第29-39页 |
3.1 煤气化数值模拟相关模型的选取 | 第29-31页 |
3.1.1 湍流模型的选取 | 第29-30页 |
3.1.2 颗粒相的处理 | 第30页 |
3.1.3 辐射传热模型的选取 | 第30-31页 |
3.1.4 化学反应模型的选取 | 第31页 |
3.2 煤颗粒附壁沉积气化模型 | 第31-39页 |
3.2.1 煤颗粒附壁沉积模型 | 第32-33页 |
3.2.2 渣液流动模型 | 第33-35页 |
3.2.3 壁面渣层传热模型 | 第35-37页 |
3.2.4 UDFs(用户自定义函数)的使用 | 第37-39页 |
第4章 气化炉的结构设计及优化 | 第39-47页 |
4.1 气化炉结构设计 | 第39-40页 |
4.2 计算网格、边界条件及数值解法 | 第40-42页 |
4.3 气化炉结构优化 | 第42-46页 |
4.3.1 缩口结构对流场的影响 | 第42-44页 |
4.3.2 喷口流速对流场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3 喷入颗粒对气相流场的影响 | 第45-4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煤颗粒附壁沉积和气化的数值模拟 | 第47-59页 |
5.1 热态反应相关模型选取及气化模拟结果评价参数 | 第47-48页 |
5.2 灰渣沉积及流动特性 | 第48-50页 |
5.2.1 灰颗粒沉积特性分析 | 第48-49页 |
5.2.2 熔渣流动特性分析 | 第49-50页 |
5.3 煤焦附壁燃烧气化及传热模型的影响 | 第50-54页 |
5.3.1 颗粒附壁沉积对燃烧气化的影响 | 第50-52页 |
5.3.2 壁面传热及灰渣层热阻对燃烧气化的影响 | 第52-53页 |
5.3.3 灰颗粒黏温特性及流动温度对沉积的影响 | 第53-54页 |
5.4 实验气化动力学参数的修正对气化性能的影响 | 第54-56页 |
5.5 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56-5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