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内容 | 第15-25页 |
2.1 人化自然思想深刻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15-18页 |
2.1.1 人化自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2.1.2 人化自然的基本特点 | 第16-18页 |
2.2 资本主义制度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异化 | 第18-21页 |
2.2.1 早期著作对人与自然异化原因的分析 | 第19-20页 |
2.2.2 成熟时期著作对人与自然异化原因的解答 | 第20-21页 |
2.3 合理运用科技可以减轻人类对自然的破坏 | 第21-23页 |
2.3.1 从“科技是生产力”’正面效应中看待生态问题 | 第21-22页 |
2.3.2 从“科技异化”负面效应中看待生态问题 | 第22-23页 |
2.4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我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异同点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到确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 第25-37页 |
3.1 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合理发展”生态举措——生态文明建设的初探阶段 | 第25-28页 |
3.1.1 植树造林 | 第25-26页 |
3.1.2 节约资源 | 第26-27页 |
3.1.3 控制人口 | 第27页 |
3.1.4 兴修水利 | 第27-28页 |
3.2 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协调发展”生态举措——生态文明建设的起步阶段 | 第28-30页 |
3.2.1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法制建设 | 第28-29页 |
3.2.2 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进行环境保护 | 第29页 |
3.2.3 明确提出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主张 | 第29-30页 |
3.3 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举措——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阶段 | 第30-33页 |
3.3.1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协调发展 | 第30-31页 |
3.3.2 人口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 第31-32页 |
3.3.3 合理利用好资源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 第32页 |
3.3.4 科技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保护动力 | 第32-33页 |
3.4 以胡锦涛为核心领导集体“科学发展”生态举措——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型阶段 | 第33-37页 |
3.4.1 “科学发展观”中的生态思想 | 第33-34页 |
3.4.2 建设我国生态文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结果 | 第34-35页 |
3.4.3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 | 第35-37页 |
第四章 继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云南为例 | 第37-46页 |
4.1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领导集体继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阶段 | 第37-38页 |
4.1.1 习近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认识 | 第37-38页 |
4.1.2 习近平对云南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 | 第38页 |
4.2 树立云南本省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 | 第38-40页 |
4.3 更好地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 | 第40-41页 |
4.4 促进云南全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 第41-46页 |
4.4.1 政治领域内贯穿生态思想 | 第41-43页 |
4.4.2 加强云南生态经济文明建设 | 第43-44页 |
4.4.3 加强云南本省的生态立法 | 第44-45页 |
4.4.4 加强云南科技发展能力建设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