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铧厂沟金矿床控矿因素及成矿预测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2-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3-14页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5 完成工作量与主要认识 | 第16-19页 |
1.5.1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6页 |
1.5.2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 第16-19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9-27页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第19-20页 |
2.2 区域地层 | 第20-22页 |
2.2.1 太古宇 | 第20页 |
2.2.2 元古宇 | 第20-21页 |
2.2.3 古生界 | 第21-22页 |
2.2.4 新生界 | 第22页 |
2.3 区域构造 | 第22-25页 |
2.3.1 褶皱 | 第22-23页 |
2.3.2 断裂 | 第23-25页 |
2.4 区域岩浆活动 | 第25-26页 |
2.4.1 基性岩和超基性岩 | 第25-26页 |
2.4.2 中性岩 | 第26页 |
2.4.3 酸性岩 | 第26页 |
2.5 区域矿产特征 | 第26-27页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27-38页 |
3.1 矿区地层 | 第27-28页 |
3.2 矿区构造 | 第28-29页 |
3.2.1 褶皱 | 第28页 |
3.2.2 断裂及挤压破碎带 | 第28-29页 |
3.3 岩浆岩 | 第29-30页 |
3.4 矿体特征 | 第30-32页 |
3.4.1 北矿带 | 第30-31页 |
3.4.2 主矿带 | 第31-32页 |
3.4.3 南矿带 | 第32页 |
3.4.4 南南矿带 | 第32页 |
3.5 矿石类型 | 第32-33页 |
3.5.1 蚀变细碧岩型金矿石 | 第32页 |
3.5.2 灰岩型与石英-碳酸盐脉型金矿石 | 第32-33页 |
3.5.3 硅化变质石英砂岩型金矿石 | 第33页 |
3.6 矿石物质组成 | 第33-34页 |
3.7 矿石结构构造 | 第34页 |
3.8 围岩及围岩蚀变 | 第34-36页 |
3.9 成矿阶段 | 第36-38页 |
第4章 矿区控矿要素特征 | 第38-47页 |
4.1 岩性及地层 | 第38-39页 |
4.2 构造 | 第39-47页 |
4.2.1 韧性变形带 | 第39-41页 |
4.2.2 脆性断裂 | 第41-44页 |
4.2.3 构造演化史与成矿的耦合 | 第44-47页 |
第5章 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7-75页 |
5.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第48-49页 |
5.2 北矿带构造叠加晕特征 | 第49-73页 |
5.2.1 微量元素含量 | 第49-62页 |
5.2.2 元素相关性分析 | 第62-65页 |
5.2.3 R型聚类分析 | 第65-66页 |
5.2.4 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 | 第66-71页 |
5.2.5 金矿床轴向地球化学参数特征 | 第71-73页 |
5.3 北矿带构造叠加晕模型及深部预测 | 第73-75页 |
第6章 成矿预测 | 第75-82页 |
6.1 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 | 第75-77页 |
6.1.1 地层 | 第75页 |
6.1.2 岩浆岩 | 第75页 |
6.1.3 构造 | 第75-76页 |
6.1.4 围岩蚀变 | 第76页 |
6.1.5 构造叠加晕特征 | 第76-77页 |
6.2 成矿预测 | 第77-82页 |
6.2.1 深部预测 | 第77页 |
6.2.2 远景区 | 第77-82页 |
第7章 结论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附录 | 第91-95页 |
个人简介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