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坡面径流集散工程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以凤县小沟小流域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坡面径流集散现状研究 | 第12-14页 |
| ·国外坡面径流集散利用的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 ·国内坡面径流集散利用的发展进程 | 第13-14页 |
| ·坡面径流集蓄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 第14页 |
| ·投资效益评价指标对坡面径流集散工程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坡面径流集散工程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第16-23页 |
| ·投资效益评价的目的 | 第16页 |
| ·投资效益评价的方法 | 第16页 |
| ·投资效益评价的原则 | 第16-17页 |
| ·投资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17-20页 |
| ·指标体系 | 第17-18页 |
| ·静态指标 | 第18-19页 |
| ·动态指标 | 第19-20页 |
| ·投资敏感性分析 | 第20-23页 |
| ·敏感性分析的概念 | 第21页 |
| ·敏感性分析方法 | 第21页 |
| ·敏感性分析的目的 | 第21页 |
| ·敏感性分析的一般步骤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坡面径流集散工程的技术体系 | 第23-29页 |
| ·坡面径流集散工程概况 | 第23页 |
| ·集流系统 | 第23页 |
| ·集流场的规划配置 | 第23页 |
| ·集流场的管理 | 第23页 |
| ·蓄水系统 | 第23-26页 |
| ·蓄水工程的形式选择 | 第24页 |
| ·蓄水工程的配置原则 | 第24页 |
| ·蓄水工程总容积的优化设计 | 第24页 |
| ·蓄水工程单个容积的确定 | 第24-25页 |
| ·蓄水工程结构设计 | 第25-26页 |
| ·灌溉系统 | 第26-29页 |
| ·灌溉方式 | 第27页 |
| ·节水灌溉技术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水土资源优化的理论技术体系 | 第29-38页 |
| ·坡地资源计算方法 | 第29页 |
| ·坡面径流资源及灌溉需水量计算的理论与方法 | 第29-32页 |
| ·降水量计算的理论与方法 | 第29-30页 |
| ·频率年降水量月分配计算方法 | 第30页 |
| ·径流量及灌溉需水量的计算理论与方法 | 第30-32页 |
| ·线性规划理论 | 第32-35页 |
| ·线性规划理论概述 | 第33-34页 |
| ·单纯形法原理 | 第34-35页 |
| ·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的构建 | 第35-38页 |
| ·决策变量 | 第35-36页 |
| ·目标函数 | 第36页 |
| ·约束条件 | 第36-38页 |
| 第五章 实例研究——以凤县小沟小流域为例 | 第38-73页 |
| ·案例区概况 | 第38-40页 |
| ·地理位置与自然概况 | 第38-39页 |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9-40页 |
| ·案例区水土资源计算与分析 | 第40-50页 |
| ·案例区的国土资源条件分析及量测统计 | 第40-44页 |
| ·案例区的坡面径流资源及灌溉需水量的计算 | 第44-49页 |
| ·案例区水土资源宏观分析 | 第49-50页 |
| ·案例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 第50-58页 |
| ·案例区线性规划模型的各种参数确定 | 第51-54页 |
| ·案例区75%频率年数学模型的构建及求解 | 第54-58页 |
| ·案例区坡面径流集散工程系统的优化配置 | 第58-66页 |
| ·案例区集流系统 | 第58-59页 |
| ·案例区蓄水系统 | 第59-65页 |
| ·案例区灌溉系统 | 第65页 |
| ·案例区坡面径流集散工程配置综合模式 | 第65-66页 |
| ·案例区坡面径流集散工程投资效益评价 | 第66-73页 |
| ·案例区坡面径流集散工程费用和经济效益计算 | 第66-68页 |
| ·案例区投资效益评价 | 第68-72页 |
| ·敏感性分析 | 第72-73页 |
| 结论与建议 | 第73-75页 |
| 结论 | 第73页 |
| 问题 | 第73-74页 |
| 建议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