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一个水稻RIL及其测交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和育种利用评价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略缩词表第11-12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2-19页
    1.1 植物杂种优势机理研究进展第12-14页
        1.1.1 杂种优势现象第12-13页
        1.1.2 解释杂种优势的遗传假说第13页
        1.1.3 研究杂种优势的分子方法第13-14页
    1.2 植物杂交育种亲本选育的主要方法第14-16页
        1.2.1 系谱法第15页
        1.2.2 混合法第15页
        1.2.3 衍生系统法第15页
        1.2.4 单粒传法第15-16页
    1.3 植物数量性状的研究进展第16-18页
        1.3.1 经典数量遗传学的建立第16-17页
        1.3.2 数量性状基因的定位第17-18页
    1.4 研究内容与目的第18-19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19-24页
    2.1 RIL及其测交群体的构建第19-20页
        2.1.1 RIL群体的构建第19页
        2.1.2 测交群体的构建第19-20页
    2.2 RIL群体基因型分析第20页
        2.2.1 RIL单株的DNA提取第20页
        2.2.2 RIL群体的SSR分子标记分析第20页
        2.2.3 RIL群体的基因型分析第20页
    2.3 田间设计与试验第20-21页
    2.4 农艺性状考察与测量第21-22页
    2.5 重复试验间的假设检验第22页
    2.6 RIL及其测交群体各农艺性状的分布及表现第22页
    2.7 RIL群体各农艺性状遗传力估算第22页
    2.8 RIL及其测交群体相应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第22页
    2.9 SLSSD与闽恢3301的产量比较试验第22-23页
    2.10 单株产量与农艺性状的多元回归分析第23-24页
第3章 结果与分析第24-41页
    3.1 RIL群体的农艺性状分析第24-29页
        3.1.1 RIL群体基因型组成第24-25页
        3.1.2 重复间不同遗传力农艺性状的显著性分析第25-26页
        3.1.3 RIL群体农艺性状表型值分布及表现第26-28页
        3.1.4 RIL群体农艺性状遗传力第28-29页
        3.1.5 RIL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第29页
    3.2 测交群体的农艺性状分析第29-33页
        3.2.1 TA/RIL群体农艺性状表现第29-30页
        3.2.2 HA/RIL群体农艺性状表现第30-31页
        3.2.3 RIL与测交群体相应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第31-32页
        3.2.4 测交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第32-33页
    3.3 RIL育种利用分析第33-38页
        3.3.1 SLSSD的选择效应第33页
        3.3.2 SLSSD作为恢复系的杂种优势表现第33-35页
        3.3.3 SLSSD与闽恢3301的产量比较试验第35-36页
        3.3.4 RIL与SLSSD群体中选株系杂交组合的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表现第36-38页
    3.4 产量与相关性状的多元回归第38-41页
        3.4.1 RIL群体产量与农艺性状的逐步回归分析第38-39页
        3.4.2 TA/RIL群体产量与农艺性状的逐步回归分析第39页
        3.4.3 HA/RIL群体产量与农艺性状的逐步回归分析第39-41页
第4章 讨论第41-44页
    4.1 构建水稻RIL群体的意义第41页
    4.2 几个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关系第41-42页
    4.3 RIL及其测交群体相应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第42页
    4.4 RIL和SLSSD育种利用比较第42-43页
    4.5 后续工作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50页
附录1. CTAB法提取水稻基因组DNA(小量)第50-51页
附录2. SSR引物信息第51-52页
附录3. PCR反应体系及参数第52页
附录4.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染色及显影第52-54页
附录5. SC-E检测分析仪系统的自动考种分析第54-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008~2012年西安市儿童医院死亡病例分析—与中心医院比较研究
下一篇:面向配用电的MESH跨层资源分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