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各种发电论文--火力发电、热力发电论文--联合循环发电论文

冷热电联供优化方法研究与系统实现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2 冷热电联供优化的需求和价值第11-12页
        1.2.1 冷热电联供优化的需求第11-12页
        1.2.2 冷热电联供优化的价值分析第12页
    1.3 冷热电联供方法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第12-14页
        1.3.1 冷热电联供国内外应用现状第12-13页
        1.3.2 冷热电联供优化方法研究现状第13-14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14-16页
第二章 冷热电联供相关技术第16-25页
    2.1 冷热电联供系统简介第16页
    2.2 冷热电联供系统的应用模式第16-18页
        2.2.1 燃气-蒸汽吸收式冷热电联供第16-17页
        2.2.2 燃料电池型冷热电联供第17页
        2.2.3 燃气-蒸汽轮机联合循环型冷热电联供第17-18页
    2.3 冷热电联供系统的组成和主要设备第18-21页
        2.3.1 燃气轮机第19-20页
        2.3.2 余热锅炉第20页
        2.3.3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第20页
        2.3.4 电制冷机第20-21页
    2.4 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运行模式第21-22页
        2.4.1 以电定热模式第21页
        2.4.2 以热定电模式第21页
        2.4.3 混合运行模式第21页
        2.4.4 能源岛模式第21-22页
        2.4.5 以气定电模式第22页
    2.5 负荷预测的理论基础第22-24页
        2.5.1 负荷预测的分类第22-23页
        2.5.2 负荷预测的常用方法第23-24页
    2.6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冷热电联供优化方案第25-36页
    3.1 冷热电联供优化方案的功能分析第25-26页
    3.2 冷热电联供优化方案总体设计第26-27页
    3.3 优化方案详细设计第27-35页
        3.3.1 客户端的数据采集第27-31页
        3.3.2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部分第31-34页
        3.3.3 能源生产端的数据采集部分第34-35页
    3.4 优化方案核心模块设计第35页
        3.4.1 负荷预测模块第35页
        3.4.2 系统运营优化模块第35页
    3.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负荷预测的实现第36-50页
    4.1 短期负荷预测第36-37页
    4.2 支持向量机相关理论第37-40页
        4.2.1 支持向量机有关概念第37-38页
        4.2.2 支持向量机第38-40页
        4.2.3 核函数第40页
    4.3 遗传算法的相关理论第40-42页
    4.4 支持向量机和遗传算法实现短期负荷预测第42-46页
        4.4.1 数据的预处理第42页
        4.4.2 确定输入向量和输出向量第42-43页
        4.4.3 支持向量机求解第43-44页
        4.4.4 遗传算法优化第44-46页
    4.5 实验效果验证第46-48页
        4.5.1 提前一小时的负荷预测第46-47页
        4.5.2 提前一天的负荷预测第47-48页
    4.6 冷负荷和热负荷的预测第48-49页
    4.7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五章 冷热电联供运营优化第50-64页
    5.1 冷热电联供系统的能量分析第50-53页
        5.1.1 各个设备工作模型第51-52页
        5.1.2 能量平衡第52-53页
    5.2 冷热电联供评价指标研究第53-55页
        5.2.1 经济指标第54页
        5.2.2 节能指标第54-55页
        5.2.3 环保指标第55页
    5.3 帕累托(PARETO)最优第55-57页
        5.3.1 多目标优化问题第55-56页
        5.3.2 PARETO求解多目标优化问题第56-57页
    5.4 冷热电联供多目标的优化第57-63页
        5.4.1 约束条件第57-58页
        5.4.2 目标函数第58-61页
        5.4.3 实验结果第61-63页
    5.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六章 优化系统实现第64-73页
    6.1 系统架构第64-65页
    6.2 系统其他模块及用例图第65-66页
        6.2.1 用户管理模块第65页
        6.2.2 主要功能用例图第65-66页
    6.3 系统类图设计第66-71页
        6.3.1 系统主要类图第66-69页
        6.3.2 系统时序图第69-71页
    6.4 系统实现第71-72页
    6.5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73-75页
    7.1 全文总结第73-74页
    7.2 后续工作展望第74-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80-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型风机动力学仿真软件后处理软件开发
下一篇:一种基于双环控制的自适应电压调节电路设计